第兩百零九章 選擇-《明帝國的崛起》
第(1/3)頁
明長城綿延萬里,東起山海關,西抵嘉峪關。在數百年以來抵御著胡馬的侵襲。
然而,明長城在弘治年間屢屢被胡騎打破,視若無物。山川之險沒有用,關鍵還是在人!
弘治十四年,閏七月初七的下午。在明軍主力精騎撤退兩天后,韃靼大將火篩率鄂爾多斯萬戶、土默特萬戶共計兩萬四千余名騎兵抵達明長城外。
駐守在長城上的明軍十人的小隊立即點燃烽火向長城各處報警。一道道的烽煙在烽火臺中燃起。延綿的向遠方而去。通報韃靼人的到來。
稍后,胡騎如潮水般的涌來,將駐守在這段城墻的明軍小旗給淹沒,向南而去。
明長城中重要的關隘當然會重兵駐守,為什么韃靼騎兵每次南下都要走花馬池這個關口?
這是由其地理原因所決定的。
第一,花馬池是寧夏鎮的最東端,同時是榆林鎮的最西端。兩鎮的重兵在接到警報后根本沒法及時來支援。鞭長莫及!
第二,鑒于第一個原因。那么,明軍只能在花馬池修建城池,囤積重兵。但是,注意花馬池的地貌。它屬于黃土高原北部的風沙區。這里并沒有良田、水源。
駐扎五千人已經是后勤的極限。而五千人是守不住這一段幾十里的明長城的,漏洞百出。
第三,越花馬池之后的地形是難得的平原地區。很適合大規模的騎兵展開。
像延綏地區,越過長城后,其地形溝壑縱橫,地形黃土高遠地貌。不利于騎兵行進。在成化年間的名臣余子俊修筑大量的堡壘后,其防御體系就穩固下來。
額外還有一個原因,韃靼騎兵長期從花馬池入侵,這里的城防強弱、虛實其實都被摸得很透徹。在兵力優勢之下,攻破長城的辦法不要太多。
…
…
火篩率部作為大軍前鋒,他們兩萬四千人并沒有帶輜重,而是只攜帶若干干糧,箭矢,越過長城后,立即就往小鹽池、靈州、韋州一帶入侵。
他這種級別的大將,很清楚怎么獲得搶掠的最大收益。打破長城后,首先不要著急攻城、搶掠,而是要用騎兵直撲固原鎮,壓迫住固原鎮兵馬不敢動。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松滋市|
汝南县|
临澧县|
陵水|
胶州市|
福海县|
南昌市|
陇川县|
延边|
全椒县|
大足县|
体育|
东乌珠穆沁旗|
当雄县|
大埔区|
土默特左旗|
兴文县|
馆陶县|
全南县|
建始县|
珠海市|
丰都县|
石城县|
韶山市|
石狮市|
江西省|
嵊泗县|
化隆|
北辰区|
建阳市|
万载县|
绥芬河市|
扎鲁特旗|
新竹市|
布尔津县|
唐山市|
门源|
南阳市|
德惠市|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