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開京城內皇宮。 五十余歲的高麗國主王昛在自己的王宮之內憂心忡忡。 其實他是想要抵抗大宋和流求聯軍的,且這種決心可以說是相當之堅定。 這和高麗、元朝的過往有關系。 自高麗成為元朝附庸國以來,他們的繼承人便都被送到元朝草原上長大,待繼位時才會回國。 號為“忠烈王”的王昛便是在元朝草原上長大的,這讓他和元朝人幾乎沒什么兩樣。 他迎娶的也是忽必烈長女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忽都魯揭里迷失在高麗國內具有相當高的地位,甚至不在王昛之下。 有她的主張,王昛死扛到底的決心就算是不堅定,也會變得很堅定。 只現在讓王昛頗為頭疼的是,朝中分為兩派。 文派主張投降,武派主張抗爭到底。 這樣的歷史似曾相識。 以前面對元朝的時候,高麗國內就出現過這樣的分化。 最后是武派勢力倒臺,才導致高麗國向元朝俯首稱臣。 甚至在俯首稱臣后都仍有武派勢力選擇頑抗到底,只不過最終還是被元軍消滅而已。 此時此刻,王昛和忽都魯揭里迷失兩人并排坐在皇宮內大殿里。 在他們的下面,便是分化為文武兩派的官員。 兩幫人正是處于你來我往、據理力爭、罵罵咧咧的階段,就差沒有大打出手。 王昛和忽都魯揭里迷失臉上都滿是不耐之色,尤其是看那些文派官員覺得不順眼。 但可惜,他們也不便于現在就強硬表態。 一個國家離不開君主,也同樣離不開臣民。 高麗國的制度之前類似于中原王朝,雖然在成為元朝附庸后名稱上發生改變,但具體實質上其實并沒有太大變化。 在這殿內的都是各司的主官等等,全都是手中握有實權的。 縱是王昛和忽都魯揭里迷失也不可能將某派徹底滅掉,起碼短時間不能。 有語云帝王之道既是平衡之道。 在朝中分化時,帝王立場太過偏袒,會有很大的引發內亂的兇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