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那楊賊都如此悖逆,怎么萬歲爺還忘不了他?” 薛貞崩潰一樣說道。 真要是這樣以后還玩?zhèn)€屁啊! 他們其實要說起來,對于鹽法改革也不是沒有辦法,畢竟九千歲還是得用閹黨管,無論文官武官還是太監(jiān)去管理這些產鹽區(qū),最后都是要收好處的…… 那就沒什么了。 最多分這些人一份子而已。 只要把管理產鹽區(qū)的這些人都拉下水,最后還是會繼續(xù)走私,再讓皇帝那里鹽稅增加些,這就基本上可以糊弄過去了。說到底皇帝也罷九千歲也罷,根本不可能知道一年大明到底要賣多少引鹽,官方每年額定才不過兩百多萬引而已。但實際上民間的需求量恐怕十倍都不只,但真實數量因為過去的走私泛濫,其實根本沒有具體數字可查。 所以只要讓皇帝那里鹽稅增加個兩三成就行了。 私鹽繼續(xù)賣。 有足夠的私鹽空間。 但是…… 讓楊信的人負責查私鹽那還怎么玩? 河東鹽池是城墻圈起來的,一共周長一百多里的禁垣,把整個解州鹽池圈起來,只要真心想禁絕私鹽,一千騎兵在城墻巡邏就行,但凡不走那些城門的都是私鹽。 走城門的就交稅。 查嚴密了可以說不會有一引私鹽走私出去。 收買楊家那些人? 誰都知道楊信手下是狂信徒,只要楊信嚴令一般不會受賄,而且這些人的家肯定在楊信那里,人家日子過的好好的,也沒必要為了點小錢,毀了自己的好日子。更何況九千歲還有人監(jiān)督他們,文官們同樣盯著,這樣的人很難收買,所以接下來的鹽法一改革,那么再想從河東流出私鹽來可就難了。 最多加價給吃鹽的。 可楊信的鹽法是任何人都可以過去販鹽啊! 過去是鹽引。 以后根本不需要用鹽引。 誰想販鹽就去鹽場,只要老老實實交稅就可以賣,結果就是大量小商人涌入,他們會拉低鹽價,最終這些大官商加價也沒法加。 他們就是寄生在舊制度上的,舊制度沒有了,當然好日子也就結束。 不是說他們不能賺錢了。 而是他們像過去那樣,利用這個制度賺金山銀山的日子沒了,他們必須得面對市場的競爭,去在市場上憑本事生存,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依靠著政治上的特權,可以說躺著收錢,這樣的好日子沒有了,但是……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 霍維華痛心疾首地慨然長嘆。 這時候絕大多數人都走了,就剩下了他,薛貞,馮銓三個。 這里是馮家。 “如今事情明擺著,就是陛下沒法再從江浙弄到銀子。 而閩粵他又鞭長莫及。 而且閩粵包括江西湖廣,這些年自己辦團練,也不是軟柿子了,緊挨著楊逆,又怕逼得狠倒向楊逆,不敢再像過去一樣。去年湖廣借著對付楊逆,已經停止給三王括田,陛下也裝聾作啞,之前還嚴令湖廣為三王各括三萬頃,如今最多的桂王總共才括了六千頃,剩下二王不到五千,湖廣巡撫說再無可括。 陛下也忍了。 說到底陛下不敢再得罪這些已經開始學會拿起刀子的南方人,那就只能從咱們北方人身上撈銀子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