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官田不是官府所有。 這個問題還得從賈似道說起,他的公田法主要就是在蘇松推行,導致大量土地收歸國有,地主需要承擔專門的官田地租,然后地主再向佃戶出租,最終變成二房東,南宋滅亡后蒙古人不管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導致這一帶土地問題亂的很,但這些土地的官田性質不變。 然后明朝建立,朱元璋發現這是一個抑制豪強的好辦法。 他就照本宣科,要求這些土地的所有者,以官田專門交重賦,明朝民田賦其實很低,但這種官田最高七斗,一畝地七斗甚至有高達一石以上,當然,這種一石以上的數量極少,一個縣也就百十畝,而且朱元璋還把它發揚光大,對于那些這一帶的巨富之家,隨隨便便找個罪名籍沒,田產變更為官田。 但是…… 田主其實還是原主。 只是這些土地在官府登記上變成官田需要交重賦。 但這土地可以買賣,可以出租,只是不能按照民田交稅而已。 最終就是松江百分之八十,蘇州百分之六十的農田,其實全是官田,需要交最高七斗,平均三斗的稅。 但這并沒有對這些地方造成影響。 因為這一帶農田的產量高,七斗的田畝產得三石起步,而且還有冬季小麥油菜的補充,哪怕最高七斗的也只占四分之一,地主七成租出租給佃戶,自己剩下的還是比北方地主一畝收的多。 只不過朱元璋利用這一點最大限度削弱其財力,同時用這里的官田重賦,抵消其他畝產連一石都不到的地方低賦造成的賦稅缺口,最終蘇州一個府就承擔了全國近十分之一田賦,甚至超過絕大多數省的。 后來形成傳言,說朱元璋小肚雞腸,因為這一帶是張士誠的地盤故意這么做。 但事實上蘇州府民田賦稅很少。 最高也就是兩斗,平均也就五升,以這地方產量基本上就是百分之二點五,嘉靖年間明確記錄,蘇州府一年田賦高達兩百八十萬石,其中只有十五萬石是民田交的,也就是說蘇州府占農田數量近百分之四十的民田承擔的只有這些。 重賦只是官田。 但這個重賦和地主的地租比不值一提,因為地租其實是八斗起步最高兩石開外的。 這就為什么民兵那么開心。 他們那些四成租的田,過去得交兩石的租。 實際上哪怕真正意義上的官田,也就是官府收租的學田,通常也得交一石半左右的租。 但這種制度只是朱元璋有足夠控制權。 當官的不敢跟他玩陰的,事實上也玩過,當時一個官員和戶部合伙試圖忽悠朱元璋,把官田和民田一樣收稅,而且巴拉巴拉一堆大道理,但朱元璋卻直接派人去查他家的田產,然后發現他家田產絕大多數都是官田,回頭朱元璋就以挾私自利,罔上不忠的罪名把他砍了,連戶部尚書都扔監獄死里面。 但朱元璋一死又逐漸被玩壞了。 這些官田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官田當民田賣就是了,欺負皇帝離得遠,朝廷官員都是自己人,地方官吏都是一伙的,把官田以民田交易,到手后官府也就記載成民田,至于原本的官田哪兒去了…… 田主逃亡了。 我們也不知道究竟去哪兒了。 總之在玩了一百多年后,到嘉靖時候這一帶地主豪強的土地全都變成了民田,相反自耕農的土地都是官田,富者享受低到可憐的賦稅和高產量,自耕農承擔重賦,最終自耕農開始逃亡,嘉靖后期和萬歷初期,干脆實行全面的官民一則化,官田就只剩下了個名稱。 本質和民田沒有區別了。 劉一燝要無錫籍沒土地收歸官田,就是把那些民兵毀掉,他們還是繳納朝廷的賦稅,但定標準時候肯定最高,就讓他們交七斗,然后加上火耗,加上遼餉和人頭稅,加上各種苛捐雜稅,沒事出去服個徭役,用不了兩年他們就能把民兵玩到和軍戶一樣逃亡。 “不行,那是皇田,皇上自己的。” 楊信很干脆地說道。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