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看著一臉頹然和無奈的魏王,趙何的臉上也是露出了微笑。 雖然這么做不是很地道,但是國與國之間的爭霸兼并可不是過家家,那是真正意義上的你死我活,沒有情面可講的。 上一任秦王為了在秦楚爭霸之時獲勝,可以讓張儀說出這種六百里變六里的謊言,即便是被天下人指責秦國背信棄義也都無所謂。 當代秦王嬴稷更是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直接翻臉扣押了楚懷王,震驚天下諸侯。 在歷史上,長平之戰(zhàn)時秦王更是讓人在邯鄲之中大肆傳播謠言,說什么廉頗和秦國有勾結,什么秦國人只怕趙括為將之類的話,最終也成功的欺騙了趙孝成王,導致了趙括換廉頗然后趙國大敗的事情。 和這些比起來,趙何覺得自己做的這么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都有點不夠看了。 本王還是不夠心黑手辣啊。 其實,這也是因為趙國現(xiàn)在已經足夠的強大,稍微挑撥離間一下就差不多了,再陰暗一點的事情其實做了也沒必要,還影響名聲。 名聲很重要嗎? 當然很重要。 有人說,這名聲不就是虛名嘛,頂個屁用? 對于像趙何這樣的國君,或者了解內情的大貴族們來說,名聲當然是虛名,當然是屁用不頂。 但對于占據(jù)了這個世界人口絕大部分的底層百姓來說,卻絕非如此。 老百姓們不知道什么叫做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和利益,不知道外交和間諜戰(zhàn)場之上那些不見血卻依舊充滿了刀光劍影的你死我活,他們的是非觀無比的樸素,他們只知道一個概念——好人和壞人。 而這個最簡單的“好人與壞人”概念,就是名聲,也是所謂的“民心”。 秦國人就是因為在一統(tǒng)六國的過程之中無所不用其極,又十分殘酷的將六國的王族流放逼迫致死,同時在六國之中采用了秦國那一套遠比六國先前法律更加嚴格的秦法,所以就被東方六國的民眾們認定為“壞人”。 所以“壞人”秦國始終難以收服東方各國民心,所以秦始皇在統(tǒng)一了天下之后的十幾年里不得不多次出巡東方,甚至最終死在了出巡的過程之中。 當秦始皇一死,秦二世和趙高這對極品搭檔稍微給了一點機會,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們立刻就跟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了。 既然秦國是壞人,那么和秦國作對的舊貴族們自然就是“好人”。 當民眾這么覺得的時候,舊貴族們就獲得了勝利。 “好人”最終戰(zhàn)勝了“壞人”。 這就是“民心所向”。 最樸素也最簡單,但同時又是最重要的民心。 趙何想要當天下人心中的“好人”,就不能等到平定天下之后再去做,而是要從征服天下之中的每一步做起。 當然,也不可能說每一步都能夠做的完美,但至少能做到的,就還是得盡量去多做一些。 多做一個好人。 于是,當魏王答應之后,趙何也不再繼續(xù)逼迫,并且讓田文離開。 田文倒也沒有什么不滿的,對于現(xiàn)在的田文來說活下去才是最主要的,至于獲得和魏王平起平坐的資格這種事情其實都可以先放在一邊。 隨著田文的離去,整座大殿的氣氛也迅速的變得和緩了下來。 隨后舉行的,則是又一次的盟約活動。 在這一次的盟約之中,趙國的盟主地位再一次的得到了強調,其他三國也都表示了認同,并且愿意遵從趙國的號令,對四方的蠻夷戎狄以及秦國 時間也差不多了,于是趙何便開始讓人上酒席,并且將其他三名大王的隨侍大臣都請上來,準備開宴。 直到這個時候,像屈原、暴鳶這些人才能夠見到自家的大王。 暴鳶倒還沒什么,屈原看到楚王的時候可是嚇了一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