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入殮師》和《只要愛》兩部片子在競賽單元展映口碑大爆,讓李世信心里繃著的弦兒著實松了一些。 按照電影節以往的規律,基本上觀眾評分能過9的,進入到評審環節就是穩了。 雖說電影節采取的是小評審團制度,但是至少競賽單元的出位上也得充分考慮“觀眾觀感”,還是表面上尊重觀眾意見的。 雖說在心中仍然覺得拿獎的幾率不大,但是對于許久沒有在歐洲三大節上有建樹的中國影壇來說,能夠從競賽單元中脫穎而出,以電影長片的資格進入到獎項角逐,就算是落敗陪跑,影響力上也已經足夠過得去了。 說句不好聽的,對于李世信來說,這一次的電影節之行到目前為止,已經拿下了基本盤。 至少回國之后,不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說“國內風光,國際醬油”了。 就是帶著這種輕松的心情,李世信在接下來的兩天,和徐瀟一起接觸了幾家片商代表。 圍繞《只要愛》和《入殮師》和《伶》三部片子的國際發行事宜,展開了大規模的討價還價。 終于在電影節開始的第七天,運營和發行團隊和德國帕馬羅影視以及法國老牌影視發行公司MK2達成了交易。 根據交易協定,兩家影視公司分別以6500萬美元和8100美元的基本價格購入《只要愛》和《入殮師》兩部片子除中國區外所有國際電影市場的發行權。而如果兩部電影拿到包括銀熊獎在內的二級獎項,購買方根據現有收購價格補繳百分之三十。而若是拿到包括最佳導演,男女演員,劇本,或最佳長片獎在內的金熊獎一級獎項,則由購買方補繳協議價格的額外百分之八十。 至于《伶》...... 兩家片商給出的報價,分別是十萬美元和十二萬美元。 這些國際片商一個個現實的很。 真正附和歐美市場口味的片子,他們可以給出很高的價格。但是對于觀眾興趣不大,不太可能在北美或歐洲這兩大電影市場賣起來的片子,不管是多有名的導演,都能給個十萬八萬的打發。 根據徐瀟所說的,《伶》的這個情況還算是好的。 此前一些不被歐美主流觀眾看好的,亞洲大卡司的電影,海外全版權售價可能就有1萬美金。 說句實話,這個價格都不夠跑一趟電影節的機票錢。 李世信嫌寒摻,面對這樣的報價,索性選擇不談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