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那兔》第四集正式放送的第二天,其實一些媒體就已經報道了作品和李世信的事情。但是能登上《日報》,屬實是出乎了李世信的預料之外。 開心的笑納了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喝彩值,李世信立刻用手機搜索了一下《日報》的那一則社評。 隨著網頁展開,看到老年機屏幕上那條社評的封面照片,李世信撲哧一聲樂了; 那封面,正是此前陳鉑詩在蓉店第一中學祭拜烈士陵園當天,拍攝的那條視頻的截圖! 圖片之中,坐在輪椅上的劉峰老爺子正在對著一群孩子動情的講述著,而一群花兒般年紀的學生,一雙雙眼睛里流露出惋惜和認真。在他們的背后,入古樹一般高聳的烈士紀念碑顯得挺拔巍峨,宛若一根支撐了天地的砥柱。 看到陳鉑詩這張圖片的構圖,李世信暗暗的為自己豎起了大拇指。 就問問什么叫先見之明?什么叫識人之慧? 牛逼! 暗暗的謝過了當初那個高瞻遠矚,當初將陳鉑詩這個小蘿莉騙進粉絲團的自己,李世信打開了那一則社評。 “一直以來,國漫最為人詬病的無外乎低齡化,劇情水,邏輯漏洞百出,且部分動漫有賣肉博眼球之嫌。但近期在某視頻平臺上連載的一部名為《那年那兔那些事》的動漫,卻刷新了國漫的思想高度。 從制作質量上看,《那兔》的品質并不算精良,畫面粗糙,PPT風格嚴重。但這部動漫上線之后不到三周的時間內,卻造出了許許多多的類似“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幸福并感激著”“每一只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今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投種花家”這樣的“熱梗”。更加難得的是,在這部動漫上線之后,全國多地中小學校組織了學生觀看,并在學生群體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在清明節過了十余天之后,全國各地流行起了一波青少年自發祭奠烈士的風潮。從這些現象看,《那兔》的內容本質無比堅實。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二次元文化已經從亞文化走向了主流。但像《那兔》這種將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一些軍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以Q版動物造型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嘗試還是第一次。 在大部分的國漫主角打怪升級,把妹后宮,沉寂在“宅,腐”文化層面不可自拔之時,這部動漫卻在深刻地提醒著當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它在我們在吹空調吃西瓜時,告訴我們有那么一群人在戈壁灘上中默默耕耘;在我們在為豆腐腦吃甜還是咸爭辯時,告訴有人曾在邊境上線炒面配雪;在我們在被窩里玩手機時,告訴我們有人曾經在大雪中凍住了口水和眼淚。 愛國這個詞,對于我們衣食無憂、生活富足的時代中成長的人來說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但當愛國這個概念變成一面面紅旗,一支支隊伍,一個個軍人先輩,一抹抹鮮血時,一個個懷揣著小小夢想,為祖國默默付出的人物之時,這種情懷無疑被正視被放大。 崔衛平說過: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這句話的含義,懂的人自然懂/但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直接表達一個概念是容易的,而當試圖去回答為什么,則是有難度的。 少一些說教,少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多一些具體的感動,把歷史書上枯燥無味的鉛字變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故事,融入到流行文化走進當代青少年的心里,或許是我們普及愛國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希望我們的文化產業中,像《那兔》這樣的作品能多一些,用心去講正能量故事的創作者能夠多一些,受到這一類作品觸動的年輕人,也能再多一些!” 將簡短的社評一口氣看完,李世信握緊了拳頭,默默的留下了兩行老淚。 ?*??(ˊ灬ˋ*)??*? 寫得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