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看我找到了什么-《漢闕》
第(1/3)頁
小七是只渾身黑灰色花斑的貍奴,也就是中國貍花貓,它的祖先,是土生土長的喵星人,早在春秋戰國便開始為人捕鼠了。
這貓主子和兩千年后的一樣高傲,竟沒有搭理任弘,只是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站起身來,踩著小碎步走到邊緣,輕盈一躍,又不知跳到哪個縫隙里去了。
任弘笑罵道:“遲早將這不好好捕鼠的貍奴扔出去。”
羅小狗也咬牙切齒:“我早就想將它燉了,只是貓肉不好吃!”
說是這樣說,可平日里偷偷將吃食帶來給貍奴的,不就是羅小狗這廝么?別看他長得五大三粗,滿臉絡腮胡,喂貓的時候笑得可開心了。
這對貓狗組合,著實有趣。
任弘也沒揭穿,繼續往前走,一路揭開瓦缸的木蓋,里面是未脫殼的粟、黍、麥、菽等糧食,裝得滿滿當當。
漢代五谷中,除了主要為南方產的稻外,懸泉置都齊了,加起來有100多石,折合下來三千公斤,足夠一支上百人的使團吃一個月。
任弘最關心其中一種的儲量:“我記得上次谷物入倉登記時,徠麥還有不少?”
羅小狗道:“尚有三十石,多得是。”
徠麥便是小麥,雖也是五谷之一,但素來不受中原人待見。
因為麥子表面包覆有一層麩皮,蒸煮粒食的話,十分堅硬粗糙,還容易脹肚子,甚至因為小麥受潮發芽而食物中毒,遠不及用粟、稻安全可口。
所以從很早開始,麥子就是窮人的口糧,一些貴族官員,甚至以服喪時吃麥飯為簡樸孝順……
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情況有所轉變。
因為宿麥,也就是冬小麥的種植已經成熟,秋天種下,來年夏天收獲,可以讓青黃不接的窮苦農民緩一口氣,不至于鬧荒餓死,被認為是救急的好作物。
幾十年前,大儒董仲舒還寫了一篇《乞上使關中民種麥章》,隨后漢武帝讓大司農牽頭,在關中狠狠普及了小麥的種植。
再加上小麥耐寒的特性,在一位名叫“趙過”的搜粟都尉主持下,新開拓的河西走廊也廣泛種植,面積僅次于粟。
即便如此,小麥作為“粗糧”,仍未擺脫五谷最末的地位,在價格上,比其他糧食要低一個檔次,比它更便宜的,僅有牲畜也常吃的豆子。
但任弘卻偏就喜歡這量大管飽,物美價廉的麥子,拍著裝麥的大瓦缸道:
“還請羅廚佐取取5石小麥出來,統統磨了!”
……
緊挨著糧倉的,則是加工谷物的區域:一排杵臼,木頭杵,石頭臼,用來給谷子脫殼去秕。
另有幾個用腳踩的踏碓,謝天謝地,這東西既已在漢代出現,就不必任弘來發明了。
舂米是枯燥累人的活,一般讓刑徒、復作來干。人分三六九等,米也一樣,根據舂搗精粗的不同分為四個級別,最好的米叫御米,其余依次為稗(bài)米、粲(càn)米、糲米,提供給不同級別的行客。
此外還有兩個大石磨,這東西據說是魯班發明的,由來已久,最初雖也用來磨麥,但流傳不廣。
直到漢武帝時關中大規模種麥,老百姓對著堆滿糧倉,卻難嚼的麥飯實在沒辦法,石磨這才走進家家戶戶。
以麥面做的食物,被漢人稱之為“餅”:用水在釜中煮稱為“湯餅”,用甑(zèng)蒸熟稱為“蒸餅”,敦煌坊市中時常有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海淀区|
青海省|
永新县|
房山区|
惠水县|
余姚市|
翁牛特旗|
青阳县|
青阳县|
海阳市|
马龙县|
宜宾县|
田阳县|
新郑市|
永清县|
太白县|
宁陵县|
海门市|
稷山县|
巴中市|
全南县|
油尖旺区|
清涧县|
丁青县|
鲁甸县|
临夏市|
突泉县|
长丰县|
南华县|
策勒县|
三门县|
南丹县|
安塞县|
巢湖市|
瑞丽市|
鸡西市|
石门县|
吴堡县|
宁安市|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