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三十五章聽覺和味覺的協同 向坤的房子只有七十平,兩室一廳,陽臺也不大,甚至可以說是比較窄小了。 不過比較好的一點,是視線還不錯,與其他高樓相隔比較遠,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巒。 向坤沒有搬椅子出來,就這么直接躺在陽臺的瓷磚上——當然,地上已經仔細地擦過一遍了。 夜色之下,向坤的狀態特別好,身體機能達到頂峰,感官能力經過最近三次飲血后的針對性訓練,繼而變異進化,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過受限于器材手段,他沒有辦法做出準確的測試和統計,他有用手機下過一個可以出1-22ooo赫茲頻率聲音的app,但這只能測試他聽到聲音的頻率范圍,還是沒法完全測試他的聽覺整體提升程度。他也曾以固定音源為參考,然后拉長距離,以能聽到聲音的最遠距離做為判定標準。但這種判斷方法需要比較固定、穩定的環境,很容易受到干擾,也很難準確測試。 嗅覺亦是同理,都只能進行一個比較主觀的大概測試。 躺在陽臺瓷磚上的向坤,閉上了眼睛,放松身體肌肉,而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聽覺和嗅覺上,主聽覺,次嗅覺。 聲音一時間就像水庫泄洪一般洶涌奔騰而來,各種雜音交錯一起,氣味亦是如此。 人的大腦對外界信息的處理,有一套很成熟的機制,可以說是保護機制,也可以說是偷懶機制。 當注意力不在聲音、氣味上的時候,雖然聽覺、嗅覺器官一直都在收集信息,但這些信息會被大腦弱化、過濾甚至阻斷。 而當注意力集中到聲音、氣味上的時候,又可以根據注意力所專注的信息,集中和增強信息的傳遞,屏蔽掉其他的影響。 不過聽到一種聲音、聞到一種氣味、鎖定一個感官信息是一回事,如何通過這個感官信息做出判斷,又是另一回事。 就好像一個人坐在家里,聽到屋外有一輛汽車呼嘯而過。 如果他被這聲音吸引了注意力的話,那他的腦海里會下意識地出現一輛車在屋外馬路上飛開過的畫面。 能夠出現這一畫面,是因為他本身對屋外的馬路很熟悉,也聽過汽車的聲音,見過汽車在屋外馬路飛馳的樣子。 而若是更熟悉汽車引擎聲、排氣聲的人,甚至可以直接分辨出外面的汽車是四缸還是六缸動機,是福特還是豐田,是破柴油貨車還是跑,腦海中構建的畫面也會更具體和豐富。 而這個坐在家中的人,聽到樓上有噠噠噠的清脆腳步聲,會分辨出這聲音是高跟鞋,如果沒有見過樓上的住戶,他的腦海里或許會出現一個妙齡女郎的大長腿穿著高跟鞋走來走去的畫面,但如果見過樓上的住戶是個五十歲的大媽,那聽到高跟鞋聲音的時候就是個五十歲大媽在走動的畫面。 大腦會根據自己的“數據庫”、經驗、邏輯和本能,來進行必要的“腦補”。 所以能夠收集到感官信息是一回事,這些信息能不能真的有用,幫助大腦做出判斷,又是另一回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