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 初見,會晤!-《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第(1/3)頁

    “哇!這里的房子真高、真氣派啊!”

    “為什么這里的樓能蓋得這么高?這地面可以這么平?”

    “哇!那窗戶怎么亮閃閃的?難道上面掛的是琉璃?”

    “這就是炎黃書院啊?師兄是怎么做到的?竟然可以在這座山上建起一座人間仙宮?”

    墨槐帶著玄清等人進入了炎黃書院,而玄清身后的一眾天師道門人,在踏進書院大門后,一個個的眼睛都開始瞪得圓溜溜的,眾人都被眼前宏偉壯觀的盛景給驚訝地合不攏嘴,一些年紀稍小的,則是忍不住小聲驚嘆了起來。

    “小師叔,師兄的炎黃書院,為何比咱們的正一觀還要氣派的多?”

    那個年紀最小、目測只有十歲左右的小道士,這時見玄清和墨槐二人間的距離拉得有些遠,他連忙邁著小腿來到玄清身后,抓住后者寬大的袖袍,小聲問道。

    聞聽此言,玄清頓時哭笑不得。

    小道士口中的正一觀,正是這個時代天師道門人在龍虎山的修行之所。天師道的肇始,源于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張道陵前后在龍虎山地區煉丹傳道從事創教活動達三十多年,并在龍虎山多處留下了他修道煉丹的遺跡和傳說故事。其中包括煉丹巖前的丹灶、濯鼎池、試劍石、西仙源、碧魯洞、天師草堂等等,龍虎山也成為道教的發祥地。

    此后,歷經晉、唐、宋、元、明,天師道始終處于中國道教的中心或是主導地位。天師道在四川傳了三代,陵傳子衡,衡傳子魯,傳至第四代張盛遷還江西龍虎山定居。

    張盛南下到龍虎山后,遂在張陵煉丹處建起祠廟,即后來的“正一觀”,又在附近建了傳篆壇,尊張陵為掌教“正一天師”,并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遇三元日登壇傳篆,以授四方學道之士,從而逐步開創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的正一天師道龍虎宗。

    在歷史上,天師道移至龍虎山后,由于一直處于隱遁自保的狀態下,很長一段時間不顯于世,史書上也少有記載。到了唐朝道教受到尊崇,幾被立為國教,天師道由于朝廷扶植和利用,才逐漸彰顯于世。

    而在后世大名鼎鼎的龍虎山天師府,卻并非唐代之前所建,而是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后又經十多次修建,傳言天師府是張盛的歷代子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被稱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兩朝管理道教事務的辦公機構。

    “恒兒,不得胡說!”

    玄清不忍小道士在教外出丑,忍不住低聲斥道:“修行講究隨心而安,不為世俗所擾,豈能因為外物而亂了心性?”

    小道士皺了皺眉,認認真真地想了一會兒,還是反駁道:“……可是師兄為何要在這里建這么漂亮、氣派的書院?難道這也是在修行嗎?”

    玄清默然片刻,說了一句:“你師兄如今修的是紅塵道,你還小,不懂!”

    說罷,他便不再管這小道士,抬腳快步朝著前方的墨槐追去,留下小道士在后面獨自沉思。

    如今龍虎山天師道的掌門,道號風靈子,真名叫做張子祥,是天師道歷史上的第十位天師,而這小道士,便是張子祥的親孫子,名叫張恒,自幼頗具慧根,便跟在張子祥身邊學習道法。李澤軒當年隨靈虛真人加入龍虎山時,張恒才不過三四歲,但那個時候,他便開始通讀道典了,因此在道法方面,這孩子的天分其實可以說是遠超李澤軒以及當今龍虎山上的任何一個人!

    “走吧!小師弟!再不走一會兒咱們得跟丟了!這炎黃書院可不小,別一會兒迷路了!”

    一名年輕道士走了過來,拍了拍張恒的肩膀,一陣好笑道。

    張恒雖為天師道當代掌門之孫,但在教中并未受到什么特殊的優待,教中的弟子們,也一直都將這位機靈的小師弟當做親弟弟一般看待。此次風靈子挑選了一批門下精英弟子跟隨玄清下山歷練,張恒由于天資出眾,再加之這小家伙一直想要下山見見世面,風靈子便讓他也跟著下山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樟树市| 恭城| 沛县| 普洱| 屯门区| 昌都县| 太和县| 西林县| 秦皇岛市| 来凤县| 榆林市| 黄龙县| 达尔| 宝山区| 梁山县| 宜兰县| 杭锦旗| 遵义市| 郧西县| 元阳县| 陆丰市| 祥云县| 三门峡市| 宁乡县| 海宁市| 肥西县| 铜陵市| 和静县| 苍溪县| 红安县| 虎林市| 广西| 平遥县| 巴中市| 榆树市| 太谷县| 舞钢市| 建昌县| 威海市| 祥云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