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木頭趴在古老的樓棟軀體上,在日漸斑駁中飽受著大自然的“拷打”。雷電最是不甘枯寂,會從云端跳落,一次次“啃咬”木頭的軀殼。于是,古時的匠人用智慧展開了一場場的博弈,以換取寓舍在雷火下的幸存。 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矗立著一座高三十九米,八角七層的磚塔,看上去格外挺拔。磚塔屬八角攢尖寶頂,中間有一柄黝黑的鐵杵直指天穹。四周的裝飾物皆依其所構,呈現出八面包夾的模樣。連接寶頂起固定作用的幾條鐵鏈則順著垂脊向翼角攀爬,逶迤垂下,最終以匍匐的姿勢向大地一體皈依。它就是慈氏塔,也是這個文明古國的先輩們智慧與雷火相互對峙的最早實證。正是得益于鐵杵和鐵鏈的組合,才使古塔能在無數次的雷火里幸運逃生。 避雷針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而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出現在了中原大地!《炙轂子》中,有這樣的記錄: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置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屋頂上所設的魚尾開頭瓦飾,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認為是避雷針的雛形。 在眾神相擁的古代,樸素的科技只有圍著宗教“轉山”,才能在前人的將信將疑中生根,萌芽。于是,先輩們對于雷電的規避便尾隨了那個時代的文明一起,被放牧在等待覺醒的河谷邊。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玄學是頗具代表性的,如五行、八卦。而在八卦的領域里,“震”卦為“雷”,結合方位之后,又有了“南離、北坎、東震、西兌”以及“南屬東雀、北屬玄武(龜蛇)、東屬青龍、西屬白虎”的考量。 是故,在相師術士的“臆斷”下,古人一致地形成了“雷從龍”的思維。而此后,先民為了避免建筑物被雷擊,所必須構造安裝的避雷設施,都被稱之為“鎮龍”。 于是,在古代建筑的表里不凡中,諸多被稱為“鎮龍”的避雷裝置在中國古建筑的身體上開始了生長、繁衍。 譬如,在中國一些古塔的尖端,常被涂抹上一層金屬質膜,接著,再使用易導電的材質同地下的塔心柱直通相連,而柱子的末端又與貯藏金屬的“龍窟”相連。這便形成了古代的一種“鎮龍”。 此外,諸如直立在許多古塔與宮殿上的“鴟尾”,屋頂上設置成動物狀的瓦飾,還有高大殿宇里常立的所謂“雷公柱”之類的避雷柱,都與大地“暗通款曲”形成良好的導電通道,成為“鎮龍族”里的重要一員。 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工匠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沿用了極致的匠心,將質樸的科學演繹成另一番驚心動魄的模樣,雖然歷經風雨雷電,但千年光陰流轉,仍舊巋然不動! 而太廟屋頂上的“鎮龍”,此時已經被有心人改造成了一個火藥庫啟動裝置,李澤軒抬頭一看,就見從屋脊附近的瓦縫中引下來了數根纖細的鐵絲,全部插在了最頂上的一個木箱之中! 李澤軒前世雖然不是歷史專業畢業,但他也知道古代的建筑上是有避雷裝置的,再說即便他前世不知道這些,他腦海中還有上具身體的記憶呢! 所以見到瓦縫中引下來的數根鐵絲,再聯想到屋脊上那一個個用來避雷的“鎮龍”,以及李君羨密信上說明日將會“風云變色、天雷滾滾”,這一刻,李澤軒全都明白了! 有人想要在太廟引雷,屆時雷電產生的電火花配合著這間屋子內的硫磺和木炭,太廟八成會在劫難逃! 但硫磺粉和木炭粉在電火花的作用下真的會被引爆嗎? 這個李澤軒還真不確定!畢竟這兩樣東西頂多算是易燃物質,能不能被電火花給引燃,李澤軒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在現代他沒有做過相關的實驗! “嗯?最頂上的箱子,顏色好像有些不同!是巧合,還是里面裝的東西不一樣?” 這時,李澤軒才注意到頂上的那個木箱子顏色稍淺,他心中不由產生了一絲疑惑。 沉思片刻之后,李澤軒腳尖輕點,整個人離開地面,騰空而起,朝著最頂上的那個箱子飛去,就見那箱子的頂面被人打了五個小孔,剛好能穿進五根鐵絲! 李澤軒將穿進木箱的鐵絲拔出,然后他抱著木箱又返回到地面上,剛準備打開木箱一探究竟時,便聽見太廟外面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他心中一動,轉身迎了出去。 剛走到太廟正門對著的大廳,就見李二龍行虎步走了進來,李澤軒連忙拱手行禮,道:“參見陛下!” 李二面沉似水,語氣不善道:“哼!永安侯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在太廟鬧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