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唐代官吏選拔的途徑有三種,即門蔭,雜色入流和科舉。 所謂科舉入仕大家都很熟悉,自從隋文帝開創科舉之后,中國封建王朝的官員選拔制度正逐漸被科舉所取代,但凡事總要有一個過程,在唐代的時候,科舉還并不是朝廷選官的最主流手段,此時依靠門蔭以及雜色入流方式步入朝堂的官員,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當然,唐朝對門蔭入仕也有嚴格的規定:一是有封爵者可由子孫承襲;二是皇親可按關系的親疏敘階授官;三是散官,職事官三品以上的曾孫,五品以上的子孫,二品勛官的兒子可以資蔭入仕。 王仁表這種情況就屬于門蔭入仕的第二種類型——以皇親國戚敘階授官,一上來就是一州的刺史,起點比那些寒門子弟不知道高了多少,主要因為他娘是同安公主! “岐州刺史?那恭喜仁表了!希望仁表能造福一州百姓,成就一番豐功偉業!” 李澤軒怔了片刻,朝王仁表拱手道。 雖然他并不知道岐州在哪兒,但不論在哪兒,一州的刺史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官了,擱在現代差不多相當于高官級別的了。 在較長時期內,唐朝采用了“道、州、縣”三層級行政劃分制,但是“道”的實際權限相互間差異很大,變革繁多,而且其基礎往往是節度使的實際權力膨脹,所以這一體系常被稱為“虛sān jí”。 貞觀初,李二分天下為十道,王仁表即將要去的這個岐州,就屬于京畿道,別稱鳳翔府,治所在雍縣,下轄九個縣,距離長安還算是比較近,而且地盤也比較大。 最起碼這個岐州比王仁表的老爹管理的隋州要更大、而且更靠近大唐的政治中心。看得出來,同安公主為了自家兒子的前程,在李二面前費了不少的心思。 此刻的王仁表,面上卻并沒有多少即將為官一方的喜悅,他苦笑道:“為官理政并非仁表所長,不敢求功,但求無過即可!” 李澤軒笑著說道:“仁表不要那么悲觀嘛!你有王家做后盾,等你上任之后,依靠著王家的資源,在岐州發展農商,讓百姓們富裕起來也并非什么難事!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你一心為民,百姓們都會記在心里的~!” 王仁表點了點頭,拱手道:“借小軒你的吉言!到時候怕是少不得要向你討教些為官經驗!你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將你封地管理的井井有條,百姓也都能安居樂業,實乃我大唐所有官員之楷模~!” 誰都喜歡聽好話,李澤軒也不例外,更何況這不僅是好話,也是實話不是?他笑呵呵道:“哪里哪里!我只是見不得百姓受苦罷了!仁表你只要善待百姓,相信你在岐州任期滿了之后,萬民肯定會夾道相送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