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唐人其實很愛踢球的。 書院里之所以會有這么多擅長踢球的學(xué)生,與唐人熱愛踢球的這個大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 在唐朝,不得不提一個今天已經(jīng)消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其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寧愿被燒死在山上也不愿出來接受封賞的介子推。根據(jù)傳統(tǒng),在這一天要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其后的秦、漢、隋時期,又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等內(nèi)容。 到了唐代,“寒食蹴鞠”之風(fēng)達到鼎盛,幾乎成了“法定踢球日”,掃墓之余,你不到郊外踢踢球,都好像這一天沒過似的。 唐代許昌詩人王建在一首《宮詞》中寫道:“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寒食內(nèi)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 這首詩在諸多古代體育研究文章中引用率頗高,詩中的“白打”,就是唐宋時期民間非常流行的無球門踢法,由兩人或者多人對踢。新鄭人白居易也留下了一首《洛橋寒食》,描述足球場上的場景,“蹴球塵不起,潑火雨初晴”。 除此之外,王維、李白、劉禹錫、韋應(yīng)物等知名詩人的作品中都提到過寒食蹴鞠。由于唐代“寒食蹴鞠”開展地域的廣泛,一生漂泊的杜甫在晚年寫過一首《清明》,感嘆“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xí)俗同”。 杜甫生于鞏義,曾到過洛陽、陜西、四川、湖北等地,說明這些地方都有寒食節(jié)蹴鞠的習(xí)俗。 唐人對于踢球的熱愛,由此可見一斑!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孕育出這么多喜歡踢球的年輕人,也是可以說得通的。 唐代有記載的足球達人,雖然沒有宋朝的名氣大,卻也不少。首先是楊璬和武崇訓(xùn),他們都是唐中宗的兒子節(jié)愍「mǐn」太子李重俊的門下賓客。 也是在唐朝開啟的這種足球氛圍中,宋代涌現(xiàn)出了高俅、柳三復(fù)等個人技術(shù)極其出色的球星。 “嗶~!” 李澤軒一聲哨響,以手勢示意比賽開始,李承乾一方取得開球權(quán),李泰見對方這下多了這么多球員,知道以自己的實力是肯定沒辦法單刀直入進行突破的,他一個側(cè)傳,將足球傳到了左前方距離他只有十步遠的李承乾腳下,然后迅速向前跑動接應(yīng)。 經(jīng)歷過先前李澤軒的教導(dǎo),李泰已經(jīng)知道了在足球比賽中,是逞一時之勇的,這是一個十一人的游戲,單靠個人莽撞,是很難笑到最后的。 李承乾接球后不敢大意,因為程處默正向他這邊飛速奔來,那速度,他只要敢盤帶幾步,程處默絕對能追上來斷掉他的球! 在球場上,可是沒有什么太子君臣的,程處默絕對不會跟他客氣! 身在皇家,李承乾從小就有最好、最精致的皮球玩,他也從小酷愛踢球,所以他的基本功還算比較扎實,只見他抬眼看準了方向,一個橫傳,將足球精確地向李懷仁的腳下傳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