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虬髯客口中的倭國,就是唐代之前對于日本的稱呼。 東漢時期,日本島上建立了一百多個小國,其中一個島國向漢朝派遣使臣。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中國的附屬國,因此也稱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從此漢人稱日本國為“倭的奴國”,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隋大業年間,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唐史才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大船上,李孝恭聽完虬髯客的話后,臉色陰沉道:“不管是不是倭國朝廷的意思,但那伙賊人既然出自倭國,倭國國王就該給本王一個說法,該給犧牲的二十八位將士一個說法!血債必須血償~!” 最后六個字,是從李孝恭牙縫兒里蹦出來的,顯得格外滲人,莫名其妙地損失了近三十個將士,由不得他不惱火,更何況對方居然出自于倭國這樣的低等國家! 對,沒錯,現在的倭國在李孝恭眼里就是一個低等國家,甚至連真臘、驃國這樣的南洋小國都不如,所以他更不可能稱呼倭國的統治者為天皇了! 事實上,天皇這個名詞最早是由是在推古朝攝政的圣德太子提出的。他在遣小野妹子(男的)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當時就是因為這句話,徹底激怒了隋煬帝,從而導致兩國關系斷交。 天朝上國在古代可不是白叫的,那時候國人根本不會承認所謂的天皇一稱,中國稱日本皇帝為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 “王爺是打算去倭國嗎~?” 虬髯客眼睛一亮,饒有深意地問道。 李孝恭沉聲答道:“倭國國王教化無方,致使我大唐船隊遭損,當然應該問責,不過眼下當務之急,是該找到那伙賊匪,將其千刀萬剮,以告慰陣亡將士的在天之靈~!仲堅,你可知那伙賊匪老窩在何處~?可否帶本王過去~?” 虬髯客搖了搖頭,答道:“某要是知道,早就帶人將他們給滅了,那群猥瑣的倭人,某早就看不慣了~!” 李孝恭無奈一嘆,他招手吩咐道:“吳迪!” “末將在!” “命你帶領二十只戰船,四百軍士,沿路追尋那伙賊匪下落,天亮之前不管有沒有找到,都得回來集合!” 李孝恭一臉嚴肅地吩咐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