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呵~!你可真會杞人憂天~!崔家好歹也是綿延了千年的豪門望族,當今皇帝就算有意削弱世家,難道還真能將你們崔家舉族上下怎么樣不成~?如今我們幾大家族被打壓了是不假,但我認為那不過是大唐初建國為了提高關隴士族的地位罷了,此刻我們只需要蟄伏,待太子上位,我們肯定就會有更多的機會~!” 鄭懷節(jié)有些不以為然地反駁道。 不得不說,這貨雖然有些傲慢,但是對于大局的把握還是很到位的。 中國歷史上的世族政治或稱貴族政治,萌芽于東漢時代,亡覆于唐朝末年。 于是,有人就從感覺上認為:世族政治,從東漢,經(jīng)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隨著經(jīng)濟上的“占田蔭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兩大特權的消失,而呈逐漸削弱消亡的局面,其間而并無反彈。 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因為,就歷史事實看,在中國的世族政治時代,有兩個階段最為輝煌,一是魏晉南北朝,二是唐朝。唐朝時,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僅沒有暗淡;相反,卻再次奇異地輝煌起來。 唐朝初期,山東士族的確受到了極大的打壓,一是,在當時建唐的功勛——“關隴軍事集團”仍有很大的勢力;二是皇帝的有意壓制;三是在大力推行的科舉考試制度中,不少庶族朝臣出現(xiàn),而當時“五姓”還不適應這種出仕方式;四是寒門出身的朝廷權臣的嫉恨。 但后面武則天掌權后,一方面打壓關隴貴族中的老臣,肅清政治上阻力;另一方面又開始重用山東士族,像出自趙郡李氏西祖的李敬玄,就是這個時候武后的賞識后,走入權力中樞的。 “安史之亂”后,唐朝政治中樞進行了重建,當權者對于士族的打壓力度不再像李淵和李二時期那么狠,“五姓”也借助于科舉制度而重新抬頭,且勢頭兇猛。 比如,滎陽鄭氏,在盛唐時為宰相者難尋身影,而自中唐開始,連續(xù)出現(xiàn)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鄭半朝”之說; 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十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亂”前,任宰相的僅僅有二人,事變后進入中唐,則陸續(xù)有八人為宰相。 山東士族之所以重新崛起,當權者態(tài)度的轉變當然至關重要,再有就是:在適應了科舉考試制度后,高門大族深厚的家風與知識傳統(tǒng),使他們在科舉考試中占有特別的優(yōu)勢。 如范陽盧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進士者超過百人。這一數(shù)量令人驚異。要知道,唐朝時,科舉考試中的進士考試是最難的,錄取人數(shù)又少,盧氏能有此成績,自是借助于家風與知識之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