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一道戰線的混戰中,波蘭立陶宛聯軍的士兵本就比太平軍第一步兵團多得多,在第一騎兵隊近千鐵騎的踐踏下,太平軍的軍旗瞬間被淹沒殆盡。 被楊·斯克熱圖斯基元帥臨時搭配的10個騎兵隊,屬于普通騎兵扈從,龍騎兵,輕騎兵,翼騎兵騎士等各兵種混合的部隊。 大致可分為輕甲騎兵和重甲翼騎兵,波蘭立陶宛王國是騎兵之國,騎兵的裝備天然比步兵強出一大截,幾乎每一名騎兵都有燧發擊火的騎兵用卡賓槍或者是短小輕便的燧發手銃,波蘭翼騎兵更是人手至少兩把火槍,全部由燧石擊發。 因此,波蘭騎兵部隊此時的戰術倒是與同時代的明末關寧鐵騎相似,沖鋒中先用手里的火器打出一波波彈雨,然后揮舞著馬刀騎槍等冷兵器狠狠的撞進去,弓弩的配備率很低。 畢竟訓練弓箭騎射手的難度遠高于訓練火槍騎射手,無論是波蘭人還是立陶宛人,都不是游牧民族,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馬術戰技,所以想要快速組建騎兵部隊,只能配備大量的火器來彌補遠程投射能力。 在重甲橫行的17世紀,波蘭立陶宛王國騎兵部隊這種火器配備,戰場效用還是很好的。 在波蘭立陶宛聯軍第一騎兵隊淹沒深陷混戰的太平軍第一步兵團時,早已待命多時冷眼押陣的太平軍第二步兵團迅速抵近,對準洶涌沖刺的波蘭立陶宛聯軍第一騎兵隊打出了成片的排槍! 一時之間,第一道防線槍聲大作,站成六道橫列的太平軍第二步兵團采用的是輪換射擊戰術,第一排齊射后轉身向后從士兵間一人寬的空隙內向后排走去,第二排的太平軍精銳火槍兵則踏前三大步平舉火槍繼續打出齊射,隨后復制第一排士兵的做法向后行去讓開射擊視野。 如此一來,在太平軍精銳火槍手鐘表般死板的隊列下,整只部隊穩定的打出一輪又一輪齊射,輸出持續且穩定的火力。 如果有需要,太平軍第二步兵團還會在軍官的口令下向前進行徐進式射擊,即為第一排士兵齊射完畢后,就地站立裝填彈藥,第二排士兵踏前十步走立定再次齊射,后面的橫列以此類推,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證火力持續性,又可以不斷抵近敵軍所在位置。 唯一的弱點就是,士兵們在前進,站定,舉槍,瞄準等一系列動作口令下,會浪費不少時間,導致排槍的射擊頻率降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