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陽初升,冬日的太陽賴洋洋的照著大地,其熱力甚至不足以融化地上的冰雪。 等待了數日后軍趕到的金兵,終于開始從城外三十里處,向前推動起來。 王彥并沒有等在城里坐以待斃,兀惹城的城墻兩丈半,隨便堆個土坡,或者弄個梯子就上到了城墻。 最主要的是兀惹城的城墻的最上面,只有三尺左右,很容易被攻陷的一座城池。 所以,王彥看到金人進兵的時候,選擇出城迎敵。 做出如此決定的原因,非常簡單。 因為天很冷,兀惹城的兩面,都是兀惹河的冰面! 金人就是再善于騎馬,也沒有在雪地下,都是冰層的情況下用騎兵發動進攻。 金人馬背上的技能,只能用在輕騎兵和轉移上。 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戰場,是一個將領最初當將領時,最先掌握的技能。 而且他還有更重要的謀劃。 天時地利人和,是中原地區打仗,最注重的三個因素。 而天時,冬日的殘陽,不足以讓地面的冰雪融化,這站在了王彥的一方。 地利上,王彥選擇第一次接觸敵人先鋒軍團的地方,是他精心選擇的戰場。 王彥喘著粗氣,他從面具下吐出了一道道的白蒙蒙的氣龍,他盯著越來越近的金人士卒,努力的握緊了手中的長錘。 金人此次精銳齊出,共出動了步兵十萬,騎卒五萬,輔兵五萬,共計二十萬大軍。 二十萬大軍依次擺開是何等的模樣,王彥只覺得自己看到了一片茫茫的人海,人頭攢動的向自己逼近。 而王彥這里有大約五萬八字軍作為正軍,三萬人的金地漢兒組成的義軍,還有兀惹人,約有兩萬人站在王彥的背后。 大宋尚紅。 過年前送來了最后一批補給里有不少的軍棉服。 這讓大宋的軍卒,站在那里,就像是一片秋日里的楓林,紅火一片,而白色的大氅在冬日的烈風中不斷的獵獵作響,將火紅的楓葉林變成了燃燒的火焰! 一陣陣嘹亮的號角聲,從金人的陣營傳來,金人的騎卒放棄了自己的戰馬,變成了步兵,開始向前推進。 而此時此刻的大宋軍營里,同樣是陣陣號角聲和鼓聲,在兀惹城的城墻上響起。 碩大的紅底黃字王字纛旗在兀惹城前的串樓、兀惹城的城頭、兀惹城的內城在風中獵獵招展著,發出了颯颯的聲音,似乎在鼓舞著大宋軍卒。 軍旗不倒,大宋就沒有輸。 驟然之間升起的號角聲、鼓聲、喊殺聲、腳步聲響徹在兀惹城上。 金人這次打頭陣的不再是簽軍,兀惹城對他們太過重要,若是和太原城一樣,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讓更多的簽軍送死攻城。 那最后的結果,還是一個模樣。 所以這次的金人,直接由本部精銳殺出,金人將高高的盾牌架起,五萬中軍兵士跨出了自己的步伐。 他們如同一道城墻一樣,帶著排山倒海的氣勢下,向著城墻下紅色火焰撲去。 大宋的軍卒一樣踏出了自己的步伐,每跨出三步,大宋軍卒就會爆發出一聲山呼海喝,帶著不可阻擋的聲勢,向著黑灰色的金人大軍倒卷而去! 兩軍中軍派出的都是全甲重裝步兵,這種大規模集結在一起的重裝步兵,就是重騎兵都十分的頭疼。 雙方連試探性的箭鏃都沒有發射,因為雙層冷鍛甲的防御力,錯非床弩,否則根本沒有任何擊殺的可能。 而此時的大宋城頭上的床子弩,在寒冷的冬日,沒有張弦的能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