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童貫的尸首是在汴京外的客棧找到的,而童貫留下了一封信。 趙桓大概看了看,才知道童貫為何而死。 他首先是個太監,離開了皇宮之后,他將一無是處。 叱咤風云數十載,怎么受得了這種罪? 而現在太上皇榮養在艮岳宮,那他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存在價值。 所以童貫并不是以死明志,不為新帝所用而是另有目的。 趙桓為什么想再次啟用童貫?因為就閹人隊伍里,童貫要比趙構更爺們一些。 趙構活到了八十一歲無子,趙桓默認為他是閹人。 童貫在宋徽宗登基之后,曾經十次出使隴右都護府,而且多次在西北五路考察,極為熟悉西北之軍事,多次在楊家、折家、種家、楊家逗留,了解西軍的將領的才能。 這也讓他在崇寧三年四月,獲得了第一次監軍的權力。 隴右都護府,一直是吐蕃諸部、西域諸國、西夏與大宋爭斗的焦點。 在章惇建立隴右節度軍時候,隴右雖然已經名義上歸屬了大宋。 但是只是依靠軍堡進行占領,吐蕃諸部更是與大宋,反復在煌州青塘地區,展開了拉扯。 而崇寧三年四月,王厚為統帥,合兵十萬再次進攻青塘,意圖奪回被羌人占下的一部分青塘地區。 當時十萬兵馬囤積在煌州,而童貫收到了一封手諭,宋徽宗下的,給童貫命令是退兵。 因為宮中失火,不詳。 童貫將手諭看完折疊好之后,放在了靴子里,王厚問手諭內容,童貫笑道:“官家希望我等出兵成功。” 王厚內心大定! 然后兵發青塘取了四州之地,徹底鞏固了大宋在隴右都護府的地位。 經此一役,吐蕃諸部知道和大宋無法交戰取得勝利,就去欺負大理。 而西域諸國也開始和大食國玩起了拉力賽。 而政和元年,童貫終于從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爬到了武康軍節度使,又討伐溪哥臧征,收復積石軍、洮州,被加官為檢校司空。 政和元年,童貫出使遼國。 當時的遼國雖然已經疲態盡顯,但是依然有耶律余睹這樣的大才,還有耶律大石的這樣的良將。 在金人殺死遼國之前,遼國一直是金人和宋人頭上的一座大山。 也是那次出使,套馬的漢子耶律余睹,輸給了種師中的那一次。 同年,童貫再次回到西北之地,令大軍進入了西夏的橫山地區,徹底完善了章惇留下的軍堡戰術,終于將西夏趕出了橫山。 這一舉措,讓西夏和大宋的攻守之勢,變成了大宋隨時可出兵,征伐西夏。 次年童貫率領秦鳳路和晉中大兵,深入河、隴,兵逼興慶府,只是因為童貫指揮失當,導致劉法戰死,宋軍大為震動,大將死,而軍心不振,最后不得已撤兵。 宣和二年,江南地龍翻身,大地震帶來的危害是方臘起義。 而這個時候,大宋的宰相王黼將方臘起義的軍報給隱藏起來,直到方臘居然弄出了大聲勢,自立為帝。 方臘挾百萬之兵有大事可成的跡象的時候,宋徽宗才惶恐不安的命令童貫率兵平叛。 宣和四年,童貫用了四百五十天的時間,從太原前往江南,再打敗方臘,再到安穩南方,執行了宋徽宗的十戶抽一戶的政策,得勝還朝。 大軍轉回汴京,再轉回太原的時候,未曾片刻的休息。 在宣和四年開始了和金國一起伐遼。 疲憊不堪的大軍自然大敗特敗。 而且還有什么將從中御的“如敢殺一人,并從軍法”的奇葩行軍指南。 束手束腳的宋軍安能取得什么大勝? 金人南下的時候,童貫七萬捷勝軍駐扎在太原城,聽聞金人南下兵鋒銳不可當,連夜溜之大吉,大軍一夜行了數百里,不幾日就跑回了汴京。 而捷勝軍卻被留在了馬陵關附近待命。 如果僅僅看童貫的前半生,童貫的所作所為,如果沒有金人南下的時候,棄城而逃,他在歷史上,也不會被人評為什么奸宦了。 其實趙桓當著那么多人的面沒問出來。 其實他很想問問童貫,當初從太原城千里赴闕,到底是他臨陣脫逃,還是接到了趙佶的命令。 趙桓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童貫這個行徑,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金兵南下他一個封了王的宦官,居然領兵逃跑,極度反常不說。 最關鍵的是,趙桓可是知道,當初童貫把捷勝軍的兵權交了上來,自己一個人跑去找趙佶盡忠去了。 趙佶曾命令童貫去領兵隨他南下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