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字驗,只是一種加密形式。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加密方法,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時期,最早的記載是《六韜·陰符》。 而周武王用陰符作為符契,來進行軍事保密通信,比如長一寸為大勝克敵,長九寸為破軍擒將,長八寸為降城得邑等方式,進行傳遞。 而在《陰書》一文中,同樣如此,將一段軍事情報和軍文,拆成三段,三個人手持軍報,到地方匯總得知軍報。 還有一種方式叫做密語,稱之為反切法,通常語境的切口和反切口,就是源于此,利用方言、暗語,進行軍情傳遞。 而后經過不斷的演化,還有析字法,比如武則天平定裴炎與駱賓王起義的時候,就曾經破解了裴炎的析字法,拆解了裴炎的密信。 到了大宋的時候,也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套密碼本《武經總要·字驗》。 這一套密碼本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套成型的軍事通用密碼本,而總結成型的是仁宗朝時期的文臣曾公亮和端明殿學士丁度。 字驗是利用詩詞進行傳遞消息,趙桓在第一次看到字驗法的時候,才知道,中國的密碼學,早就已經穿成了三千年之久。 代碼法傳遞軍情,已經在大宋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手段。將領手持一本《說文解字》,進行比對和翻譯。 但是這種驗字代碼法,因為繁瑣,常常用于地方向皇帝傳遞軍情,而皇帝的詔書,一般不用這種方法。 因為詔書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偽造的,邊軍大將,都見過圣旨是何種儀仗,也見過圣旨的格式。 沒成想,這次就被趙構利用到了這個把柄。 趙桓對著趙英說道:“通知御史中丞和樞密院交接一下。傳遞軍情啟用驗字法進行。詔書也用驗字法傳召。” 趙構想干什么? 趙桓卻一清二楚,他趙構想要稱帝啊! 現在天時地利人和,對于趙構來說已經完全成熟,他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在金兵圍城的時候,汴京被圍困,趙構屯兵二十萬與應龍府,卻動都不動,宗澤力主抗金,還被趙構罷免,趙構臨安稱帝后,拒不還都汴京。 而后偏安于朝堂,他想做皇帝的心思,昭然若知。 而現在,自己手里的兵,都在北方,汴京軍卒只有兩萬永定軍精銳。 攘外和安內,對現在的趙桓來說,只能選擇一個。 趙桓選擇了北抗金人,那趙構就有了天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