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青霉素,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因為培養皿的蓋子沒蓋好,葡萄球菌的培養皿中,飄落了一層青霉菌。 在他準備清理這層青霉菌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葡萄球菌消失不見了,這引起了他的興趣,正是因為這個意外,也讓人類展開了對十厘米以下的生物展開了征伐。 趙桓看著胡元,再想想那個五谷輪回術的治療外傷的辦法,就覺得有一種極度的魔幻感。 而這種魔幻感,趙桓覺得不僅僅是自己那本《護理札記》帶來的,更多的是胡元走出了御醫院,來到了河東路的戰場。 在太原城、永定軍路軍營的傷兵營,處理了太多的病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一路,胡元治病救人的心態,已經不再是那個服務于皇室的御醫,而真正變成了一名醫者。 不僅僅是醫術的飛速增長,也是心態的轉變。 “為何皮革綠毛的附近沒有菌絲這個解釋起來,太過麻煩了些。你需要這本文集《大自然的奧秘》,還需要帶著透鏡,在漫山遍野中尋找這世界的本源。” 胡元的眼睛亮了,上次的護理札記讓他成為了神醫,這次的書籍又會帶來什么? 趙桓看著胡元的神情,就知道這家伙,要遭啊,玩透鏡和微生物學的發現與整理。豈止那么容易?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微生物學的開拓者,一生都帶著放大鏡看世界。 就拿胡元發現的青霉菌來說,需要胡元帶著顯微鏡觀察整個世界,然后徹底學習了微生物學和細菌之后,才能理解青霉菌是何物。 然后,他就需要走上篩選青霉素菌株的路上,還要培養高產量的青霉菌,走到這一步何其困難? 而青霉素的大規模生產,又需要菌株發酵、提取精制、多級逆流萃取、活性脫色、成鹽。 美國第一個青霉素的訂單,是1943年10月,而當時的青霉素在海外的售價與黃金等價。 從正式確認青霉素的存在與作用,到生產線的出現,共經歷了五年的時間,而胡元要從微生物學一窮二白的大宋建立青霉素生產線,太過困難。 上下求索而不可得。胡元有的難受了。 “官家所言的是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這是因為這個能看到水里的小蟲嗎?”胡元從寬大的袖子里掏出一個木制筒鏡繼續說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