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以不是夢!是真的! 她真的發現了一艘極有可能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沉船!!! 為此,徐隨珠抽了個周日,沒回漁村,把小包子寄放在哥嫂家,跑了趟縣圖書館,埋頭找起清朝瓷器相關的資料。 從早上找到下午,中午沒吃飯,餓了啃幾口自己烤的雞蛋餅,渴了喝一口檸檬膏兌的水。 終于,被她找到一本名叫《海上絲綢之路》的陳舊文獻。 文獻記載:海上絲綢之路,又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其中以南海為中心…… 徐隨珠越看越興奮。 翻到后面,又看到這一段:“東海航線,又稱‘東方海上絲路’。曾在清朝初期,因西方殖民以及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施行海禁而中止,康熙二十四年重新下令開放海禁、恢復通商……乾隆四十九年,美國商船‘皇后號’來華通商,運來美國土特產品,運走我國的數千擔茶葉、上千擔當時流行的粉彩瓷等精美瓷器、絲綢棉布數百匹、香料數噸……” 按捺著激動,徐隨珠又在排列整齊的書架上翻找清朝粉彩瓷的文獻資料。 最終,在一本厚舊積灰的《明清瓷器鑒定》里,找到了相關記載: “……乾隆粉彩瓷在雍正粉彩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突破——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白釉上繪疏朗艷麗紋飾的特點,并增添了有色地粉彩,即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 “還有部分在粉彩瓷器內壁及底足內施綠彩,俗稱‘綠里綠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國……乾隆朝的‘綠里綠底’極為淺淡,迎光側看釉面有極細小的皺紋,像微風吹過平靜的湖面而形成的細波。綠彩附著在白釉上非常緊密,幾乎沒有爆釉現象……” 看到這里,她緩緩呼出一口長氣。 粉彩瓷!應該不會錯了! 那天她對著光線細看花瓶肚子,確實看到文獻描述的“綠里綠底”。 也就是說,她手上這對花瓶,極有可能是乾隆年間官窯燒制的御制粉彩瓷。 頭面、瓷器、沉船…… 突如其來的餡餅,砸得她有點恍惚。 抱著這些書辦了借閱手續,出了圖書館,招手攔了一輛去往峽灣方向的三卡,一路沉思,回到鎮上。 “徐老師,進來坐會再走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