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小年第二天,姜瑜起來準備做飯的時候,看到灶臺上放著三五個小碟,有的裝著干棗,有的裝著油酥,有的則是蘋果,還有一個小碟里面放著兩個水餃,最前方則是一個小香爐,上面插著三支已經燃到底的香。 從旁邊抽出三根點燃,重新插入香爐里面的細沙里,姜瑜這才開始準備早飯。 既然是放在灶臺上,那自然是在祭拜灶神。 灶神的畫用漿糊貼在墻上,上面還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上天言好事”,下聯是“下界保平安”,橫批則是“一家之主”。 北方農村的習俗一般都會在小年這天,將灶神供奉起來,因為小年這天是灶王爺受盡人間一年煙火,上天向玉帝回稟的日子,他老人家會將在這戶人家里的事兒告訴上天,是好是壞等等。 當然姜瑜是不知道這個的,這都是姜煙和她說的,也不知道是不是這么回事兒。 早飯后,姜川拎著掃帚去打掃院子里,姜煙今天將家里的窗簾以及被罩床單取下來,還是要漿洗。 姜瑜同樣閑不住,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不少的饅頭,這兩天她則是準備包上幾鍋包子,都是白菜蘿卜肉餡兒的,今天想著蒸兩鍋,明天蒸一鍋再加一鍋饅頭。 饅頭的話,按照姜煙的說法,那也得四五鍋,也就是說蒸了這些,一直到出了正月里都不需要為主食擔心了。 姜瑜的印象里,她小時候父母從來不會準備這些,一般都是過年在家里準備一大桌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至于明天甚至是正月里吃什么,也只是尋常,根本就沒有蒸饅頭這一說。 當然,或許越是農村就越注重這些習俗,在她看來是好事。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經過漫長的發展,有數不盡的風俗習慣。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很多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簡單化,將老祖宗的習俗當做糟粕或者封建遺留等一點點的拋棄掉,她覺得很可惜。 人可以不信鬼神,可不能不存在敬畏之心,這是她的想法。 來到這里,讓她重新感受到了年味,這就是值得的。 過年的包子和饅頭,依舊是小麥粉和玉米粉摻雜的,不然家里的糧食根本就不夠。 而且因為準備的數量夠多,小麥粉的比例調制的很低。 “包子,大包子,二姐,我要吃大包子。”臨近午飯的時候,姜川從外面跑進來,他已經將院子里里外外都打掃干凈了,就連豬圈和雞窩里,也一點點的將里面的堆積糞給鏟干凈,留著明年開春的時候再抓小豬仔。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