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約九點左右,外面就有一個婆娘興奮的跑進來,一邊跑一邊高聲喊著:“新郎官來接新娘子咯。” 瞬間,楊家大院就沸騰起來,尤其是孩子們,此時更是被家長給叮囑著去堵門,這年頭可不興給孩子們紅包里面裝錢,畢竟誰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即便是富裕人家也幾乎不會這么做,至少在他們這邊是沒有給堵門的孩子們發紅包的,都是用糖塊代替。 從家門口一直到接到新娘子一共有三道門,農村孩子多,因此結婚的時候你得準備不少的糖才可以,不然會很尷尬。 好在楊青青的新婚丈夫是供銷社的小領導,結婚需要喜糖,單位里的領導也不會吝嗇的,總能走點員工通道給寫便利。 “不給喜糖不讓進門。”一時間,想著等拿到糖果的孩子,什么都顧不上了,齊刷刷的沖到大門口去堵著。 只是很可惜,隨著一把糖從墻頭上被拋進來,堵著門的孩子們什么都顧不上了,扭身回頭瘋搶扔進來的喜糖,新郎官也順利的跨進了大門。 這次來陪著新郎官結親的,是對方的堂兄弟,來了有三四個,護著新郎官跨過三道門,可算是看到了新娘。 姜瑜被姜秀秀拉著站在院子里,透過窗戶看著里面的情況,只見媒人在里面念念有詞,都是一些吉祥話兒,且農村的習俗看著也很有趣,這婚禮在她看來,也是原汁原味了。 這個年代接新娘大部分都是牛車,條件好點的是租用村子里的拖拉機,再好點的直接騎著自行車過來。 今天對方來接人,直接就是騎著自行車,浩浩蕩蕩的十幾輛,惹得村里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地里羨慕眼紅。 他們很多當年結婚,干脆就是從自己村子里走到婆家的,別說自行車了,連牛車都沒有。 這一比較,心里難免會產生落差。 不過在姜瑜看來,可謂大開眼界,她無法想象結婚居然是用自行車的,而且來接親的流程和穿戴都很土味。 想到自己結婚,最早也要十年后,心里不禁松了一口氣,那時候私家車已經開始出現了,華夏經濟發展迅猛,她或許能避免這種自行車接親的羞窘。 在這個年代,能被自行車給接到新家,對新娘子來說是最美的婚禮了。 可姜瑜到底不是這個年代的人,她實在是很難全心接受。 眾人經過一番的熱鬧,楊青青就被她的新婚丈夫給抱出了家門,放到了最前面的那輛自行車后座上。 后座很體貼的鋪著一張軟墊,車把手上也掛著紅色的布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