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種類似于貼大字報的做法,一旦干了,不管結局如何,那必然會得罪人。 畢竟做事都講究個含蓄,說是家丑不外揚。 青云社內部的矛盾要是捅到外頭去了,不僅某些內部的人會恨上他們,青云社在外的形象也會受損。 此計不通。 鄭廣義主編認真想了想,道:“此處不留,自有留處。我們可以用青云社的名義將這份稿子退了,再找找我們個人的關系,推薦給別的雜志。也就是不在我們雜志社發稿,去其他雜志社發稿。成全督察部那邊的想法,又不至于埋沒了沈瑜。” 眾編輯皺眉沉思了會兒,半晌沒有反對的聲音,想來這倒不失為一個妥當的辦法。 劉余慶責編繼續推進商議進程:“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諸位有什么雜志社可以推薦一下嗎?” 鄭廣義主編作為提議者,自然第一個開口推薦:“我有蘊華社那邊的老友,可以同他商量一下,請他瞅瞅稿子,看在他們家過稿率的大概是多少,之后再按正規的投稿流程走。” “蘊華社是不是……是不是門檻太高了?” 倒不是雜志社與雜志社之間還分個高低貴賤,只是來稿的作者群體不一樣、面向的讀者群不同,自然過稿的門檻也會有所區別。 青云社作為文壇新人的挖掘地,優秀的文稿不少。 但青澀的文風更顯而易見,過稿的門檻就相對沒有那么高。 而蘊華社作為頂尖雜志社之一,每次審稿都是在諸多作家們的優稿中取優稿,其中不少甚至是國寶級的大師的作品,過稿的難度可見一斑。 也不是看不起沈瑜還是怎么的。 只是平心而論,沈瑜作為一個文壇新人,寫的稿件對于技巧運用的質量本來就不算太高,不然也不會引來這么多非議。 青云社讓他過稿,一方面是他文章確實有些亮點。 另一方面也和青云社的過稿門檻,以及文章正好符合所需要新風氣有關。 等換成蘊華社,在眾多優秀作者的成熟稿件的對比下,沈瑜文章技巧不夠的缺陷會放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