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學術剖析-《顧道長生》
第(1/3)頁
(上章關于火云針的數字略有改動,同時能煉制五根,不然顧先生得****……)
“人口遷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社會變動,從古至今皆是如此。在古代社會,遷移的因素多為自然災害、戰亂和移民支邊。
秦漢暫且不說,先說南北朝時期,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北方南渡的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占北方原有戶口的1/7,為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轉移奠定了基礎。
然后是安史之亂,所謂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于此。這次南遷大潮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導致南方的人口第一次達到了與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第三次是明初,當時中原草莽,人丁稀少。為緩解這種情況,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明朝開始組織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長城一線設立九邊,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隴西,南盡滇蜀,極于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最終使得人口平衡。
第四次,便是關外移民。黃河下游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農民流入關外,在一百多年間,直到建國前夕,關外人口達到了六千萬。在夏國整個遷移史上,都是強度最大的一次。”
話說烏木市這幾天,都在連軸轉的開會。
今天也如此,正召開著一次很特殊的講座。在座的有數十位,都是各個大省的高級官員,那位戴眼鏡的老者也在其中。
臺上,則是一位頭發花白的教授,正對著碩大的顯示屏講解:
“那建國之后,自然條件和戰爭的影響越來越低,政策和經濟因素不斷增大。這個大家應該很清楚,我就不細說了。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三是西部大開發。
我講這些什么意思呢?從某種程度上,人口遷移是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有了一次次的遷移,才有了我們現在的發達城市群、經濟中心和落后地區……”
教授講了半天,停下來喝了口水,啞著嗓子道:
“那現在,我們似乎又回到了以前,回到了由天災決定人類遷移的時代。就說整個西陲省,總人口2467萬,火洲占了3%左右,貌似不多,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其中男性37萬,女性35萬,18歲以下的有19萬,18到35歲的只有17萬,35-60歲的有24萬,剩下的都是60歲以上。
這些人中,年可支配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還不足10%。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負擔頗重,他們都是無法工作,不能產生價值,需要福利資源保障的弱勢人群。而占據最大比重的中年群體,他們的生活、工作、思想都很穩定,讓他們背井離鄉,到一個新環境去重新開始。我個人覺得,有相當多的人不會適應,也正是這部分人群,是潛在的安全隱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鞍山市|
紫阳县|
策勒县|
泗洪县|
上林县|
青铜峡市|
桓台县|
德昌县|
垣曲县|
大安市|
东宁县|
江源县|
固安县|
榆社县|
武川县|
漾濞|
万山特区|
九台市|
思南县|
区。|
呼图壁县|
石家庄市|
连城县|
常宁市|
彭泽县|
桦南县|
中西区|
沙雅县|
常宁市|
彰化市|
曲靖市|
驻马店市|
综艺|
元江|
新乡县|
长岛县|
定日县|
峨眉山市|
舞钢市|
高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