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沉默著思索片刻,姬昌才看向南宮適,“南宮子,若我違抗大王之命,不推行推恩令,是否會招來大王的討伐?” 這話一出,南宮適還沒回答,文王第三子姬鮮就主動輕咳一聲,走出幾步道,“父親,直接拒絕推行王命,會招來帝辛討伐的可能性很大,從文丁開始,大商就察覺到了我們的實力在急速擴增,若不是沒有合理的出兵理由,恐怕我們西伯侯國也不能安穩發展到現在。” “而我西伯侯國歷經幾代發展,即便已有了和大商不相上下的實力,可這樣一條正常且帶著好意的王命,我們明確拒絕,會讓大商掌握大義。天下諸侯只會看我們笑話,或者還會有一批諸侯隨從帝辛來攻伐我們。” 說完這話,姬鮮就退回了原本位置。 說的光明正大,但姬鮮真正意思再清楚不過,他內心是極度渴望推恩令推行的。 就算他是嫡三子,有伯邑考和姬發壓著,他未來也根本得不到什么權勢,只能看下一任西伯侯的心情來聽安排。 現在?掌握大義名分,光明正大繼承西伯侯國的一份權柄啊!這好事必須支持! 就算很多人都說姬鮮沒什么才能,遠不如他二哥姬發和四弟姬旦,目前的西伯侯國在他父親主持下,姬鮮也是一個比較邊緣的人物。可姬鮮自己不認為自己沒才華啊! 他一直覺得自己是懷才不遇! 憑什么老二姬發和老四姬旦能掌握大權成為父親的左膀右臂?一直以來姬鮮都和那兩位關系較差。 歷史上,姬發繼位后依舊重用姬旦,在王都成為超級重臣,姬鮮則是發配出去擔任一地小諸侯。 他去世后也是姬旦順利接管一切大權,主動代行天子權力。 姬鮮、姬度、姬處聯手武庚發動叛亂時,輕易被周公旦鎮壓……鎮壓后,姬鮮和武庚直接被處死,姬度是流放,姬處是貶為了庶民。 這一點太足以見證幾兄弟之間的關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