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用官方的話,那叫生產力極大提高,物質極大豐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征。 八十年代,是倒爺的時代,生產者與消費者相隔甚遠,中間渠道商稱王稱霸; 九十年代是進出口的時代,蘇南地區大片家庭作坊,一臺車床,幾個工人,隨便搞點加工,made in china沖向全世界。 00年代是房地產和互聯網的年代,搞點貸款弄個地皮或者找幾個合伙人上線個網站,大喜大悲者充斥其中,呼天搶地。 到了眼下這個節骨眼,大的商機早給人吃干抹盡,只能挑些小的下嘴,人們將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個性化。 對,個性化、知識化消費開始引導市場,凡客誠品瞄準80后群體,聚美優品盯住國內女妝市場的空白, 知識經濟則不斷向都市年輕人的焦慮進攻, 網絡將信息碎片化,也將消費者碎片化成一個一個群體,一個明星的粉絲是一個群體,一部ip的擁躉也是一個市場, 甚至一個引起共鳴的口號,也能帶起一家公司。 關鍵在于,誰能捏住那個群體的蛋蛋。 只讓80后進的餐廳,從某種程度上也是時代精神的反映。 一開始它讓人笑話,一家飯店只讓80后進? 沒有這么做生意的,全世界沒什么經濟理論能解釋這個,顧客就是上帝,只要花錢還管那么多。 但在這片土地,可行。 最淺顯的原因是我們人多,就算只抓住一個年齡層,那也是巨大的消費群體。 就像韓國人理解不了擁有900萬人口的苗族我們叫它少數民族,一部電影有2000萬人次觀影,叫完全失敗。 當雪花啤酒在國內做到銷量第一,在世界上也是第一, 所以不要瞧不起那些‘小’東西, 它一點兒也不小。 比如阿貍表情、悠嘻猴表情,一個簡單的表情動漫形象,市場估值可以達到2億。 然而經常使用的不過是些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這就是市場大的力量。 西方經典經濟學理論的應用場景大多建立在幾千萬的人口規模上,美國了不起也就3億多人,我們的零頭還不到。 所以說,師夷長技之后,有些情況下我們自己有多牛逼,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羨州就是坐落在江n縣級市,經濟特征是典型的家庭小作坊式,到處都是服裝加工廠,什么襪子、內褲、外套、襯衫、被套,在全國也是前列的服裝加工貿易基地。 外地批發商都拿麻袋到這兒裝,價格低到還沒麻袋值錢,他一開始還驚奇,但溫曉曉說逢年過節一促銷,買什么都送一大把襪子。 以后說不定就掃碼送牛仔褲。 作為原產地,本地的服裝產品價格便宜,這很平常, 衣服這東西……即使不在這里生活的,誰還不了解衣服砍價咋砍的? 上來先砍一半,然后朝三分之一砍,最后老板還是賣給你,完了你還覺得老板賺了不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