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外之機鑄靈形(下)-《萬法無咎》
第(1/3)頁
沖霄閣在越衡宗的地位非同小可,儼然此宗制度之柱石。
越衡宗的根本之法,是一部誕生于三十六萬載之前的秘法《通靈顯化真形圖》,此法實為無上妙訣,直指大道,堪稱鎮宗之本,立派之基。其余無數法門,皆為其旁支變化,注解演變,在修習本經的過程中所積累心得,熔成一家。
但是直接由領悟本經入手。了悟玄機證得大道,卻難之又難。非有大毅力、大智慧、大機緣者不能為之。
三十六萬載以來,不依傍旁人,觀覽真經,突破至元嬰境界的,不過數百人;初窺道韻,臻至元嬰之上的大能境界的,不過十余人而已。有許多原本驚才絕艷、資質超卓的修道種子,竟止步于金丹之前,令人扼腕長嘆。
因此,因襲前人轉注之成法,是絕大多數越衡門人的選擇,這是一條容易而務實的道路。但是凡事有利則有弊,既然承襲前人之路,也就難以突破前人桎梏。修習某一位前輩轉注的功法,自身修為至多達到與這位前輩相當的境地,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超越。
如此一來,后來修士所修煉的“成法”是何品級,那就是決定其最終取得何等成就的最重要關口。意欲一窺大道,就必須修煉開辟道途的真君大能留下的功法。
越衡宗修士所選擇的道途,由此可以分為三種。
若所修之法承襲自修煉到金丹、元嬰境界的修士,這類弟子被稱作“外府別傳一脈”。此輩是越衡宗中的絕大多數,“廿年踏破九重關”,說的便是越衡宗“外府別傳”的真氣境弟子。
若所修之法傳承自曾修煉至真君大能的修士,那其人的身份便是“內府真傳一脈”;此輩人數極少,卻是越衡宗傳承至今的真正骨干。
若是不依傍旁人,直研《通靈顯化真形圖》本經,意圖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那便屬于“求道一脈”。只是這一條路堪稱萬古絕徑,人數之稀有,竟連“代不乏人”這四個字也當不起,譬如以眼下而論,越衡宗就并無一個“求道一脈”的弟子。
說起來,越衡宗創立之初,無有借鑒,其實人人均是“求道一脈”。或者說,現在的每一家所謂“內府”“外府”,都意味著曾經有一位立志于開拓道途的先輩屹立在前--所差別者不過在這條路上走了有多遠而已。
一個矛盾由此產生了。須知所修之道愈加高深,所花費的修道外物就愈加龐大。那幾乎絕跡的“求道一脈”也就罷了,修習內府真傳秘法,意圖一窺上境玄妙的弟子,所消耗的資源比之外府別傳高出何止千萬倍。
若讓越衡宗的每一位弟子自行選擇,那么毫無疑問,所有人必然只愿修持大能之輩走通道途傳下的內府真傳功法,無人愿意修持那止步于金丹、元嬰境界的外府別傳功法。現實當然不能如此。
沖霄閣便是因此而設。
沖霄閣中踏入靈形境界的弟子,在每隔三年一次的“真傳銓選會”上優中選優,決出三甲,為真傳弟子。
得了真傳弟子名分,便能于本門十余家曾經臻至大能境界的道途中,選擇最契合己身的一門,從此正式踏入“內府真傳”之列。當然,也可選擇走那求道之路。不過越衡宗內,已經三千余載沒有人選擇此路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美姑县|
沐川县|
西藏|
临洮县|
老河口市|
广丰县|
郓城县|
专栏|
河源市|
绥化市|
元谋县|
崇明县|
崇州市|
定远县|
乐山市|
陇西县|
泗洪县|
汕尾市|
沅陵县|
白银市|
射阳县|
平昌县|
井陉县|
虹口区|
莲花县|
成武县|
淮滨县|
新平|
呼玛县|
仪征市|
呼和浩特市|
普定县|
宁夏|
内丘县|
环江|
巨鹿县|
丹棱县|
荥阳市|
达拉特旗|
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