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耶律乙辛心中猶豫不已,這場仗的結局,似乎注定要往一個方向發展,但是耶律乙辛不免也還有那么一點點可憐的僥幸。 但是耶律乙辛早已不是那等靠僥幸做事的年紀了,城池一旦破了,那就真的一點籌碼都沒有了,至少此時還有談判的余地。 幾百萬契丹人,都要從遼國故地遷徙出去,耶律乙辛甚至有點佩服眼前的這位甘相公,連這種辦法都得出來。 耶律乙辛沉默了許久之后,問了一句:“不知甘相公要把我等契丹一族都遷到何處去?” 甘奇答得毫不拖沓:“遷往大宋各個州府,愿宋遼之民,從此結為一家,世代相親。” “遷往各地州府?”耶律乙辛有些擔憂疑慮,又道:“怕是沒有土地養之,難以為生。” 耶律乙辛這話看起來是為甘奇擔憂,其實心中更起了許多想法,中原王朝的歷史里,不是沒有過外族內附內遷的事情,而且這種事情還不少。 外族內遷,縱觀歷史,其結果就是不斷有外族在中原建立王朝,特別是在晉朝的時候,所謂五胡亂華,拓跋、慕容等等,外族統治漢人的事情許多,甚至拓跋的北魏一度還成為中華正主。 花木蘭的故事就在北魏,連《木蘭辭》里面句子中,都是“昨日見君貼,可汗大點名”,而非“皇帝大點名”。 少量的外族人,統治大量的漢人,這種事情遠在晉后,近的就在宋之前的五代十國,連把燕云割讓給遼國的兒皇帝石敬瑭,也是沙陀人,而非漢人。 幾百萬契丹人內附…… 這種事情在耶律乙辛腦中爆發出了無數的想象,特別是耶律乙辛看著面前的甘奇,想象就更多了。 因為耶律乙辛這種遼國老臣在甘奇身上看到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也許就他這個旁觀者看到了些許端倪。 什么事情? 強臣與少帝之間的那點事,這種事情在遼國人的經驗里,在歷朝歷代的歷史里,都是不可避免要發生的。 一呼百應,功高蓋世的臣子。 少年登基,不懂政治的皇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