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種事情,自大漢以后,那都是歷朝歷代的禁忌。唐宋的駙馬,吃喝玩樂就可以了,掌權那是不行的,這倒也不是律法規定,而是約定俗成的祖宗慣例之法。 這才是富弼的后手。 趙曙與富弼,這算是把甘奇的封賞商量好了。兩人都還有意外收獲,趙曙的收獲在親爹名分上的,他好像先贏了一籌。不僅德高望重的老臣富弼支持把趙宗蘭封為公主,到時候連甘奇回來了,他妻子是公主,那不也得支持一下這個公主? 富弼的意外收獲是甘奇要變成駙馬爺了,這到時候就有文章可以做了。 御書房的議事正題,便也到這里結束了。 天明! 古北關口,今天倒是戰事來得有些晚。 原因是耶律乙辛到了軍中大營,一輛馬車,一隊護衛,從大同搖搖晃晃北出,再從燕山山脈北邊來到了古北關口,比甘奇來得慢了一天。 耶律乙辛跪在皇帝耶律洪基面前,痛哭流涕。 中軍大帳之中,文武無數,一個個面色鐵青,戰敗的消息倒是來了兩三天,耶律乙辛終于到了,顯然其中許多人恨之入骨,恨他葬送了遼國十幾萬大軍。 太子耶律浚第一跳出來怒道:“你還有臉回來?你怎么不死呢?不死在戰場之上?” 皇帝耶律洪基一向倚重耶律乙辛,灤河兵變之時,第一個護在皇帝身邊的,便是眼前的耶律乙辛,也是他當時穩住了局勢,守住了行宮之門,才保住了耶律洪基的帝位,當然耶律乙辛也因為這件事情深得重用。 所以耶律洪基一邊恨其兵敗,卻又并沒有直接說話。 耶律乙辛一個頭磕在地上:“臣愿百死,以命攻城,便讓臣死在那古北城頭之上!” 耶律乙辛很聰明,他此時不去解釋更好,一心求死,便是明志,忠心可鑒。 帝王時代,一忠便可遮百丑。哪怕你做任何事情,只要是發乎于“忠”,便都可以原諒,比如包拯,不論怎么噴皇帝,但是人人都知道他忠,皇帝更知道,便是包拯再如何無禮,也都可以原諒。 耶律洪基反倒問道:“你沒有什么想說的嗎?” “臣無話可言,但求一死,便做個士卒,死在陣前,如此便算死得其所,不枉臣身為契丹男兒。”耶律乙辛頭連連在磕,咚咚作響,場面倒是有些感人。 耶律洪基都氣笑了,笑得有些狠厲,再問:“朕會如你之愿,南樞密院還有一萬多人馬在軍中,今日便讓你帶著他們沖城,死絕為止!” 耶律洪基是真這么想的,死絕一部算一部,這座關口一定要打破,燕云故土一定要奪回來。對于遼國來說,燕云是故土,祖宗留下來的,對于大宋來說燕云也是故土,歷朝歷代中原王朝的故土。這燕云倒是有幸,成為兩國故土。 “謝陛下隆恩,死后臣愿在那城下腐敗,不必馬革裹尸浪費一張好皮,更不必棺槨下葬,讓臣就這么死在天地之間。再謝陛下隆恩!”耶律乙辛說得有些悲壯,不免讓許多人心生憐憫之心。 耶律浚卻聽得不爽:“你這廝,十幾萬大軍都被你葬送了,你還有臉說什么天地之間,你便是死了,也無顏去見列祖列宗!百死都不足以彌補你如此大罪!” 耶律洪基擺擺手,示意自己唯一的兒子不要多言,而是又道:“你說兩句吧,說與朕聽聽。” 耶律乙辛此時方才停下了咚咚的磕頭,抬起頭,腦門上早已血肉一片,教左右之人唏噓不已,他慢慢開口:“陛下,此戰一過,還請陛下發兵去草原,乃蠻人,達密里人,皆夷之,夷為平地!” 耶律洪基聞言面色一邊,在場所有人皆是面色大變,這話說出來,好似就把這場敗仗的原因說出來了。 “他們臨陣脫逃了?”耶律洪基問道。 耶律乙辛面帶憤恨:“按照軍令,臣親自帶兵與宋人對壘鏖戰,乃蠻與達密里兩部,加上還有一些小部落,本該繞道敵軍后陣,便可一舉殲滅宋軍,未想這四萬人卻只在戰場之外逡巡片刻,轉馬就逃。此等反復之賊,就等著臣戰敗,就等著我大遼戰敗,他們想來早就包藏禍心了,此番必然是想一統草原擁兵自立。臣無能,致使如此打敗,無話可說。但求陛下以后一定要把這些賊子斬殺殆盡!” 太子耶律浚聞言,連忙看向左右,見得左右之人大多一臉憤怒之色,顯然是開始同情耶律乙辛了,立馬說道:“你說乃蠻人與達密里人都臨陣脫逃了,可有證據!” 耶律乙辛立馬答道:“親眼目睹之人無數,人證多的是。但也不需要,只需些時日,想來西北路招討司不得多久就有求援急報而來。這些狗賊,所圖甚大!” 這話說出,那就無話可說了,西北路招討司危矣,皇帝耶律洪基面色大變,西北路招討司一旦沒了,草原也就不受掌控了,關鍵是此時還無力西去草原鎮壓各部,問題大了。 耶律洪基深吸幾口氣,什么話也不說,只是起身,大手一揮:“攻城!” 片刻之后,大營之中鼓聲大作,各部聚集。 耶律乙辛雖然得到了一些原諒與同情,卻還是沒有辦法,親自披堅執銳,帶領一萬多人排列在大陣第一排,準備身先士卒,死在關隘城頭之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