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學里,要以生死許國的讀書人,著實不少。回到太學時候,當真有不少人左右與同窗說著要與甘奇同赴戰場的想法,雖然沖動,但是這種沖動之情一時之間難以遏制。顯然這些年輕士子,都受到了民間百姓的影響。 底層的百姓,有一個很好的品質,就是恩怨是非極為分明。這個品質,有時候很好,其實有時候也不好,看問題容易兩極化,所有的問題,都容易兩極化,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對就是錯。 但是有些問題,反而適合兩極化來看待,特別是這大宋朝的兵事問題,早已容不得前后去想那么多了,再不硬起來,就無路可退了,亡國就在不遠。 在那些底層百姓群情激憤的氛圍中,太學的這些年輕士子們,是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但是這些士子真要去上陣,其實還有許多阻力,不說其他,就是家庭,誰人都有父母,甚至許多人還有家小,這些人又豈能讓他們真的啥也不管提刀去殺敵? 梨園春的劇院里,今日甘奇本準備說決算之法,反而學生們卻主動開口說邕州之事。 “先生,您當真要去邕州嗎?” 甘奇停了講課,開口答道:“邕州大戰連連,邕州知州肖注疲于應付,就在六年前,邕州城就曾經被火峒蠻打破了,此番更是岌岌可危。若是朝廷派兵去剿,我不僅要隨軍去邕州,更要親自上陣殺敵,愿身死陣前!” 滿場士子皆沉默了下來,甘奇當真要上陣赴死,這種事情,眾人心中雖然激動不已,卻也難以說出那一句跟隨而去的話語。 畢竟是生死! 甘奇看得滿場沉默,便又加了一把火:“士不可不弘毅,吾輩士子若是貪生怕死,豈有臉面去教導那些士卒為國赴死?” 讀書人,其實自古就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教化眾生。讀書也好,做官也好,其實都是這個目的,教育百姓要有道德,教育百姓要忠君愛國。其實讀書人,某種角度而言,與宗教的傳教士,是一個道理。 貪生怕死,人之常情,只是甘奇這個老師,榜樣實在太好。讓許多內心里貪生怕死的讀書人,此時多少有點面紅耳赤的感覺。 有人開口說道:“先生,學生自是愿意隨您去的,就是家中父母都在,還有小兒繞膝,怕是難以成行!” 甘奇擺擺手:“父母在,不遠游,我是孑然一身,上無父母要養,下無妻兒要顧,爾等不必與我來比。我便是死在戰場,也是忠孝兩全。” 甘奇雖然話語在這么說,卻還是在做思想工作。甘奇心中,便是知道自己不是要害人,火峒蠻本不是大敵,別人帶兵不好說,但是狄青帶兵去,那更是不在話下,哪里真的需要這些文人士子真的去沖鋒陷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