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馬周大概猜出李二陛下的心思,史上雖有甘羅十二為相的記載,但要真給徐齊霖太高的官職,還真無法讓政事堂大佬們通過。 也就是說,李二陛下給的便只能是散官、爵位這樣的恩賜,以及金銀財帛。 即便是這些,也要有個限度,這尺寸,還真是不好拿捏把握。 快點呀,有那么難嘛,俺還等著回家吃飯呢! 徐齊霖咽了口唾沫,繼續眨巴眼睛,期望著名利雙收,滿載而歸。 馬大秘到底是經驗豐富,笑著對徐齊霖說道:“文林郎,依某看,科舉制度的完善,也只是提供了公平的環境而已。寒門要出貴子,又談何容易?” 從古到今,讀書仕進都是成本很高的事情。而古代的寒門,也并不是后世所指的平頭百姓。 說白了,古代的寒門是相對于顯赫的世家而言,多是中小地主或落魄貴族,在經濟實力上可以供家中子弟讀書科舉。 那些比寒門還慘的階級,是身處底層的農民、工匠,他們成天為衣食奔忙,想供出讀書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商人,更是連科舉的資格都沒有。 就連后世,也有“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 連徐齊霖也得承認,良好的教育和金錢聯系緊密。比如各種興趣班要錢,擴大閱讀面買書要錢,奧數英語培訓班要錢……. 當然,事無絕對,寒門子弟逆襲的例子也很多。 面對殘酷的現實,寒門子弟也只能以堅韌與刻苦,付出千百倍的辛苦,用奮斗去告訴世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而不是水到渠成的童話。 徐齊霖轉向馬大秘,緩緩眨著眼睛,心說:這是要貶低我的科舉改革之策,就象討價還價,借此少給我封賞嘛? 李二陛下在旁說道:“賓王所言甚是。這科舉完善之策,沒有十數年之功,怕是看不到成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