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春天其實自來都不是個好季節(jié),但能在不打打殺殺的流血情況下,看著嫩幼的秧苗子在風中瑟瑟發(fā)抖,其實就是這些人眼睛里的大地美態(tài)。至少小姑娘阿寶就是這樣覺得的。 至于富貴的日子就顯得很復雜,總是患得患失。 這類人不愛輸只想贏,原本預期能賣四十萬貫的糧食,現(xiàn)在以大軍軍資明目、只二十萬的白條賣給蔡攸,哪怕仍舊是賺,他們也感覺是輸了。 所以趙誠也得承認工作不分貴賤,蔡攸有蔡攸的壓力,這些工作還真的非他莫屬。換趙誠去無法完成,沒有家世沒有根基的人,那類土豪一般都不鳥。于是趙誠只會有“餓死和殺他們分糧食”兩個簡單的選項。 簡單講,蔡攸那叫改革,改變他們這些資本的盈利和分配模式。趙誠的選項叫洗牌或革命。 在策略上沒高下之分,只是價值觀和手段的不同。 至于技術性和難度當然是蔡攸那種大的多,一般人還真不能完成。為啥呢? 因為更簡單的說改革是割自己的肉給別人,革命是拿刀砍別人。 砍別人當然比砍自己容易。世界上被殺的人比自殺的人多的多,就是很鐵的大數(shù)據(jù)證據(jù)。 不論如何,現(xiàn)在看到一車又一車的糧食正在從土豪們的大宅里拉出來,進入難民貧民聚居區(qū)分配,形勢雖然不算一派大好,但也算進一步穩(wěn)定下來了。 從之前的每日七八十起偷盜甚至搶奪糧食事件,滑落到現(xiàn)在的每日不到十起。趙誠自認為控制的還不錯。 不好的在于,蔡攸成為了權貴階級中的過街老鼠,說是恥辱也不為過。都在傳言老蔡跟著小趙學壞了。 聽到這些傳言蔡攸險些氣死。 在知州大人的字典里,自來就沒有需要討好百姓這一條目。蔡攸自來都認為,為官一任能不得罪土豪和朝廷,并且不被百姓大罵就已經(jīng)算是做到了最好。 可惜更具趙誠的理論,遇事的時候永遠無法取悅所有人,必須選擇。此番,就因張商英的瞎作為引發(fā)了幾乎不可收拾的局面,讓蔡攸站在了權貴階級的對立面,但偏偏又無法和趙誠劃清界限……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