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商稅-《太平客棧》
第(2/3)頁
帝諭戶部曰:“曩者奸臣聚斂,稅及纖悉,朕甚恥焉。自今軍民嫁娶喪祭之物,舟車絲布之類,皆勿稅。”
一直到武德年間才重新征收商稅。征收的商稅也很輕,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商稅是三十稅一,農稅也是三十稅一,可兩者無論如何也不能相提并論。
商稅本身就已經很少,因為商人流動,所以大頭收入都在鈔關等雜稅之中,可偏偏鈔關有三不收的說法。如此一來,就導致了普通人經商,不堪重負,而士紳經商,幾乎等同于不納稅。任憑多少絲綢、茶葉、瓷器的貿易往來,朝廷是半分錢也拿不到。朝廷無錢,只能將重擔全部壓在農稅上面,最終百姓不堪重負,把土地賣給士紳淪為佃戶,士紳的土地也不納稅,朝廷只能繼續壓迫那些還未賣身為佃戶的普通百姓,如此不斷循環,終成死局。
遼東明顯在有意避開這個死局,遼東的商稅要比朝廷的商稅重上許多,十五稅一,只針對一定規模的商戶,而小商小販則仍舊維持了原來的三十稅一。
除此之外,秦清整合所有遼東世家,一起經商,此事由秦家牽頭,可實際上是以總督府的名義行商,同時趙政的總督府也將部分稅收投入其中,成為東家,待到買賣盈利之后,再行分紅。如此一來,遼東上下都牽扯其中,自然齊心協力。結果等同是繞過了商稅,不再是士紳做買賣朝廷收稅,而是朝廷親自做起了買賣,商稅的多少倒是不再那么緊要了。
不過如此一來,對于官吏的要求就變得極高,最起碼飽讀圣賢書的儒門弟子多半無法勝任,需要部分專業商人,這也是秦家拉著諸多世家親自下場的原因之一。而這又導致公私不分,很難分出世家和衙門的界限在哪,如今只是三州之地,有秦清和趙政兩人把持,尚能勉強不出差錯,若是將其推行至整個天下,未必就能不出紕漏。
可是話說回來,這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改變了。遼東幾乎是比照著大魏朝廷,將許多“窟窿”一一補上,面貌煥然一新。
不管怎么說,李玄都還是十分佩服秦清和趙政兩人,能讓遼東在十年不到的時間中成為帝京的心腹大患,的確有過人之處。
如果說玄真大長公主離開帝京走了一圈之后,對于大魏朝廷灰心失望到了極點,那么李玄都來到遼東走了幾處之后,對于遼東則是充滿了信心。
遼東開了一個好頭。
客船走了兩天的時間,靠岸后,李玄都和秦素已經離開了幽州境內,進入了遼州境內,這里更加遠離關內而靠近金帳。如果說幽州是遼東三州的商貿重心所在,那么遼州就是遼東三州的軍事重心所在。在絕大多數時候,這里駐扎著半數以上的遼東鐵騎,用以防備金帳王庭的大軍。不過隨著金帳內戰加劇,總督府已經開始調兵南下,如今遼州只剩下五萬左右的邊軍。
在遼州境內,趙政大力推行軍屯,故而在遼州大地上,可見一個又一個的屯堡,還有大批開荒的普通百姓。這些屯田不僅可以供應遼東大軍的需用,還能反哺人口稠密的幽州。
李玄都和秦素重新變為御風而行,腳下大地,雖然人煙稀少,但是大片大片的農田連接成片,望不到邊際,十分喜人。
不過更多的還是未曾開墾的荒地和各種深山老林。時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獵人進入山林狩獵,或是撐著小船撒網出海捕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