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六十五章 名利-《太平客棧》


    第(1/3)頁

    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一生所求無非“名利”二字。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得手利益足夠,再去追逐利益就更多是為了旁人,就好比是一宗之主,除了考慮自己,還要兼顧眾多同門和弟子的利益。如果說了僅僅是為了自己,那么“名”更重于“利”。

    到了李玄都這等地位之后,就更是如此。名動天下和流芳后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李玄都的名氣很大,不過僅僅局限于江湖的范疇之內(nèi)。江湖之外,對于尋常百姓來說,誰是李玄都,誰是清平先生,是完全不知道的。待到數(shù)百年后,便是江湖中人,也未必還記得李玄都何許人也。

    若是有后人傳承還好,后人們自然要傳揚(yáng)祖師的種種事跡,傳承越是久遠(yuǎn),后人越是勢大,祖師的名聲也就越大,比如祖天師創(chuàng)立正一宗,正一宗領(lǐng)袖正道多年,祖天師的事跡便無人不知,便是尋常百姓也知道張?zhí)鞄熃的ё焦淼氖论E。

    若是沒有傳承后人,縱然天下無敵,在他離世之后,他的手下敗將不會自曝其短,無關(guān)之人也不會刻意宣揚(yáng),那么多年之后,就只剩下一些似真似假的傳說,就好比忘劍峰上的兩位劍仙人物。

    朝廷提出的這個條件看似微不足道,實(shí)則非同尋常。

    道祖、天尊也好,大道君、道君也罷,其實(shí)是道門內(nèi)部的稱呼,不在朝廷的敕封范圍之內(nèi)。

    縱觀歷代朝廷敕封,大約可以分為六等。第一等是皇帝,唯有太上道祖有此殊榮,被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第二等是王,儒門圣人有此殊榮,被追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第三等是真君,最近的一位真君是神霄宗的開派祖師,被封為“清虛元妙真君”,那也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第四等是四字真人,比如老天師張靜修被封為“元陽妙一真人”,神霄宗祖師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第五等是兩字真人,諸如東華宗的太微真人、妙真宗的萬壽真人、神霄宗的三玄真人、飛元真人顏飛卿等等;第六等是法師,比如“鎮(zhèn)魔法師”張靜沉、“玉盈法師”玄真大長公主等等。

    前兩等敕封太過特殊,可以說非三教祖師不可得,太上道祖之所以比圣人高出一頭,是因為姓氏后人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真君一等已經(jīng)是朝廷最大的誠意,比起老天師的封號還要高出一等。再布告天下,意味著數(shù)百年后,李玄都就會成為神話傳說中的仙人,就拿清虛元妙真君來說,如今世間就有他的許多傳說,還有邋遢道人的稱號等等。再往前數(shù),如呂祖等人,也是百姓耳熟能詳?shù)娜宋铮?dāng)真是流芳百世了。

    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事情。可以說是對癥下藥,換成是傳統(tǒng)道門長生地仙,只怕已是大為心動。

    如果說真君稱號只是個“表”,那么國師職位就是“里”了,“國師”一職始于金帳王庭,歷數(shù)金帳的歷代國師,無一不是當(dāng)世高人,大部分出身薩滿教,也有部分出身于真言宗,當(dāng)年金帳入主中原,建立朝廷,大魏朝廷沿襲金帳部分舊制,朝廷中也有國師職位。執(zhí)掌正一宗將近一甲子的大天師張清衍就曾被朝廷冊封為國師,那也是正一宗實(shí)力最為鼎盛的時候。國師可以參與國事,皇帝執(zhí)弟子禮,地位十分尊崇。

    如此一來,便是表里都有。

    真人封號是“名”,國師是“權(quán)位”,那么最后就是實(shí)在的“利”了,也最是微不足道,算是個添頭。不過以朝廷如今的財政狀況,還能撥出錢款,也是很有誠意了。

    這邊是樓心卿三人敢于登上終南山的底氣所在。

    徐九見多識廣,立時明白了其中的含義,不敢妄言,轉(zhuǎn)而望向李玄都。

    李玄都的臉上也顯露出凝重神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