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燈光助理打著遮光布和遮光板,為了營造昏暗陰冷的光影效果,必然會增添了很多盞藍冷光燈。 如果沒有遮光板,那么這部電影也就可以宣告為“鬼片”了。當然,演員本身也需要燈光師來打光,不然呈現在鏡頭中的效果就很難看。 拍戲時,補光、調光等技巧可以凸顯出演員清晰柔美的五官輪廓。通過強光甚至修飾遮蔽皮膚瑕疵,絕對是現場版美圖秀秀。 女演員皮膚吹彈可破肌膚似雪的盛世美顏,實際上都是燈光師的功勞。因此,燈光組從來都是劇組最繁忙的部門。 如果一名女明星真的想拍出來漂亮,就一定要同燈光師打招呼。年齡越大越注意—— 如果真的有女演員想睡服一個正常的大劇組。 那么建議她的科學順序是:出品人-監制(或制片人)-導演-攝像師-燈光師-執行導演-副導演……最后是對戲的男演員這個順序。 沒錯,茶水和司機也排男演員前邊。所以,公婆都當演員的話,男演員就容易“連襟”多。 某粵明自從知道自己的連襟多以后,就從偶像派走上了演技派的不歸路。 挺好! 不戴帽子以后,小伙漲戲了。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這話在娛樂圈相當流行,內含基本就是這個意思 …… 夜晚,吳孝祖一個人躲在房間涂改著劇本與拍攝計劃。剛剛蔣志強打電話來通知了灣灣那邊已經安排妥當,只等他赴臺拍攝了。 這部戲,讓吳孝祖有一種頭炸的疲憊感。 不同于《雨夜屠夫》屬于梁鎵輝一個人的獨角戲,角色推動劇情的發展。 《一個字頭的誕生》的人物、場景、道具哪怕是一束光,全都是為了整部戲的節奏和故事來服務。 換句話講,這部戲出彩的不會是演員,而是導演。演員的表演對于整部戲來說并沒有決定性的重要性。這部戲考驗的就是導演運用鏡頭、燈光及對故事的完成度,全是一個導演最基本的基本功。 演員只需要按部就班的配合劇情發展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就給吳孝祖造成極大的疲憊感。他并不是神,前世理論對過實踐。 這種對心神的消耗讓他日漸消瘦。實際上,這在導演行叫做“新人導演綜合癥”。 籃球界有個名詞特別準確的形容這種情況——新秀墻!換句話講,吳導演撞墻了! 一個導演,總會在第二部、第三部戲中對自身的導演技法做一次炫技似的總結。這是事物的變化規律造成的。 吳孝祖沒開上帝視角,自然也不能避免這樣的陋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