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26章 救急不救窮-《唐朝好地主》


    第(2/3)頁

    張超接過馬周給的賬簿,翻看了一下,然后咳嗽了一聲。

    “都別吵了,安靜。”

    栓子大喊一聲,立時外面幾百人都不說話了。

    張超對這效果很滿意。

    “張管家。”

    “到。”

    “你來張家也一個多月了,今天發(fā)的是九月十月的工錢,你一月是一石粟,在張家九、十月做了四十多天,不足兩月。不過念你勤懇忠厚,我這次給你算滿兩個月的,多的算是對你認真做事的獎賞,來,過來按個手印,兩石粟領回去。”

    “謝東家,謝謝三郎。”張管家聽說給自己多算了二十天工錢,驚訝之后是高興。

    “這是你應得的。”張超笑笑,“你要糧還是錢?”

    張管家彎著腰道,“拿絹吧。”

    管家一家吃住都在張家,因此倒不需要糧食,反正現(xiàn)在糧價便宜,他選擇拿絹。糧兩石折錢一千四,換成絹則是七匹。一匹絹足夠做好幾件衣服,這七匹絹其實已經(jīng)不少了。

    絹是絲織品,得種桑養(yǎng)蠶紡織。唐朝人種桑,種的是那種高大的桑樹,而不是后世那種密集低矮的桑樹園。

    官府對農(nóng)民要求是每戶不得少于五十顆桑樹,均田授地,口分田種糧,也稱露田,而永業(yè)田,是種桑麻的,還要種棗樹和榆樹。

    而五十顆桑樹得要八畝土地,十畝之田,植樹五功。一功之蠶,取不宜歲度之,雖不能盡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

    合算下,兩畝一功蠶,一功蠶產(chǎn)絹帛一匹。

    七匹絹,得農(nóng)戶十四畝的桑田養(yǎng)一年蠶才能織這么多絹,需要八十多顆桑樹養(yǎng)蠶。

    張管家兩月工錢,抵的上普通農(nóng)婦一年養(yǎng)蠶織絲的收入。

    一匹絹長四丈,寬一尺八,重十二兩,雖不如綢緞,絹更素,但也還是價值很高了。七匹絹,直一千四百錢。

    在賬簿上按下手印畫押,獸醫(yī)老牛把七匹絹遞給管家,身為張家的契約奴,居然還能領這么多月錢,確實讓人羨慕。

    “我妻子兒女的工錢我也一起領了。”管家笑道。

    張超卻道,“這個不行,得他們親自來領,至于領回去后是交給你還是自己保管,那就不是我能干涉的了。”

    管家之后,一個個在張家做工的人都按順序來領錢。

    不少人都直接選擇拿錢而不是拿糧,家里糧食還是有些的,鄉(xiāng)下農(nóng)民最缺的還是現(xiàn)金。自己田里種的糧食,交完賦和租,還有一些攤派后,節(jié)約點吃,還是能糊口的。一家人穿的衣服,也主要是自己種的麻織布,種桑織的絲是交朝廷的庸,另外有時還得交絹買役,免于服勞役。

    但是家里也總還有用到錢的時候,比如買鹽,修理農(nóng)具等。平時大家是靠著養(yǎng)豬養(yǎng)雞鴨這些來換現(xiàn)金的。

    現(xiàn)在張家做工,能多賺不少現(xiàn)金。

    “九、十兩月一共做工四十天,每日工錢包吃另二升糧,四十天共八斗。沒有請假沒有曠工,東家給你全勤獎加績效獎二斗。合計一石一斗粟米,你要錢還是絹?”張超問排到桌前的一個婦人。

    婦人明顯是早有主意的。

    “一石糧換絹,一斗糧換錢。”

    張超笑笑,一石糧換成絹是三匹半,“一石一斗糧折錢七百七十文,我看你不如換三匹絹折六百文,再換一百七十文錢,怎么樣?”

    “也好。”小媳婦高興的點頭。冬天閑著沒事,來張家做了一個多月活,現(xiàn)在把前兩月做的四十天結工錢,居然能有七百多錢,何況這兩月還天天在張家一天三餐的吃呢,管飽管夠吃的還比自己家好多了,在這做一個多月事,不但沒累著,反而長起了不少肉。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曲靖市| 洪湖市| 杭州市| 浑源县| 永福县| 九台市| 旬阳县| 南溪县| 丰都县| 三明市| 尼玛县| 衢州市| 巨野县| 新龙县| 库伦旗| 怀化市| 丘北县| 平利县| 丽江市| 汶川县| 斗六市| 永和县| 宁安市| 明星| 曲阜市| 长岛县| 博爱县| 铁力市| 广灵县| 湘西| 安宁市| 陆川县| 唐河县| 梨树县| 元氏县| 阳信县| 卢龙县| 五指山市| 东安县|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