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03章 狗大戶-《唐朝好地主》


    第(1/3)頁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求訂閱啊!)

    朝廷新頒布了一條詔令。

    凡天下人戶,量其資產,定為九等,三年一覆。

    戶分等級,這也是自北朝起就開始的,按照家庭資產把戶分為九個等級。朝廷的許多政策都是按這個等級來執行的,比如西魏開始的府兵制,一開始就是只從中等以上富戶中選取。

    就連差科,也就是瑤役也是戶等有關,朝廷有法令差科先富強后貧弱,先多丁后少丁。

    總之,這年頭評上了上等戶,絕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稱贊的事情,相反,上等戶,意味著得多承擔許多責任。

    張家剛被官府評為了上等戶,還是九等中的上上戶。

    評戶等,是計算資產,部曲、奴婢、牲畜、田地、房屋、菜園、車馬等,全都要算進去的。地方官府跟核查戶籍一樣,每三年就要更新一次,縣州省都要存檔,尚書省的民部更是要存檔九比,也就是二十七年之久。

    張家現在身家很厚,非常豐厚了。光是田地,就有一千三百多畝,另外還有林塘溝坡一千二百畝,房宅好幾處,奴婢都有十個。牛馬更是有二百多頭,標準的大戶人家。

    縣令頭天給張家定了上上戶,第二天就給張家派了一張單子。

    繳稅,地稅。

    每畝納糧二升,外加五石。

    看著這張單子,張超非常的憂傷和蛋疼,唐朝人怎么這樣,怎么專挑有錢人欺負?上次弄什么戰爭稅和募捐,張超就被抽了一百多貫的血。如今定個上上戶,又要出一大筆血。

    張家現在一千三百多畝地,畝納二升,這就是二十六石多,外還要加個五石,總共要出三十一石多糧。

    這個糧還是不能免的,哪怕老爹是府兵,還是軍官,本是不課戶,可這筆糧卻少不得。

    這筆糧,其實不算皇糧。俗稱地稅,其實正式名稱叫做義倉糧。

    義倉,是在隋朝開皇年間創立。義倉的本意是由國家組織,以賑災自助為目的民間儲備。

    朝廷讓地方百姓每年秋按照戶等不同納糧,交給官府,存在義倉之中,以備災荒之年。待災荒之時,再由朝廷開義倉救濟災民。

    本質上,這義倉的設立初衷是很好的。

    但義倉雖是百姓自己納的糧,但真到了災年時,卻也不是能隨意開倉的。還得請示朝廷得到允許之后,才能開倉。而且納糧多的,也不是就能分的多。

    到了唐朝,李家也開始于各地設立義倉,章程跟隋朝時差不多。

    納糧標準是畝納兩升,然后還要按戶等,那些上等戶以及商賈等還要多納一些。

    張超得納二十多石,算起來畝納兩升半,相當于張家地租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了。不同于租庸調這個國稅,義倉糧算的上是地稅,免課戶也免不了,府兵軍官都不能免。

    二十來石糧,對于現在的張超來說,倒不是一個什么很大的負擔。但張超就是不喜歡這種胡亂加派,說好的唐朝賦稅低呢。

    這義倉糧還每年都得交,年年不能少,按田畝來收,還要加個戶等征收,肝疼。

    不過該交還是得交,這年頭,不管是鄉下地主還是城中的富商,那都是胳膊擰不過朝廷大腿的。

    好在現在糧價較低,張家自己沒糧,直接買糧交就行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虞城县| 阳春市| 桐乡市| 贵州省| 浠水县| 黄龙县| 鸡东县| 彭州市| 河曲县| 桐柏县| 元谋县| 昭苏县| 苏尼特右旗| 司法| 高邑县| 农安县| 登封市| 岐山县| 九龙城区| 盖州市| 廊坊市| 闽清县| 沭阳县| 东辽县| 杂多县| 久治县| 清镇市| 安陆市| 宜城市| 峨眉山市| 册亨县| 丰城市| 建宁县| 合作市| 京山县| 台湾省| 日照市| 鄂尔多斯市| 深水埗区| 赣州市|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