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放貸人整天追債,糧價不斷下跌,卻積壓難出。他想要賣都賣不出,他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只能變賣祖業,可是很多人故意趁火打劫,給出的田價實在是太低。 現在,他都已經無路可走,想起張家父子樂善好施,仁義的好名聲,便希望張家能夠看在鄉親的情份上,能夠出面買下趙家的部份田地,給趙家一個渡過難關的機會。 說到這里,趙員外不禁潸然淚下。 他也是動了真情,地一賣,想再買回來就難了,自己就成了變賣祖業的不肖子孫。 老爹盤腿坐在炕上,沉吟了會,“你不賣地行不行,有沒有其它的法子。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變賣祖業哩。你家的地,也都是趙家祖祖代代辛苦攢下來的。” 趙員外抹了把淚,無奈的道,他能想的辦法都想過了。糧食急切間賣不掉,也賣不出價錢,那邊借貸又催的急,實在是沒有了辦法。 不過張超卻聽的出來,這個趙員外其實還是舍不得割肉。那些糧食現在賤價拋售,他舍不得。還存著一絲幻想,糧價能夠回轉,那樣到時也還能止些損。現在賣地,也是為了撐過高利貸的這一關,沒有了高利貸的壓力,以趙家的身家,還能撐個一年半載,說不定那時糧價又回來了,畢竟如今河北山東又亂起來了,誰知道會亂成什么樣子。糧食這東西,大戰一起,是立即就會漲價的。 老爹這人有些過份的善良好心,聽了趙員外的話,他想了想道,“你再跟那邊借貸的人說說,看能不能想辦法籌措些錢,提前把錢還了,這樣后面的利錢也免了。地還是先不要賣,你現在賣八百畝地倒是容易,可以后再想置就難了。你現在遇事,若是我這個時候買你地,豈不成了趁火打劫,都是鄉親,只隔了一條溝而已,我張鐵槍不能做這樣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 張超在一邊聽的很無語。 老爹太過忠厚了,這趙家又不是什么良善人家。 不過趙員外父親當家時,趙家確實也是灞上的良善人家,趙老爺子樂善好施,口碑很好,修橋鋪路,修建私塾,遇災年還會放粥救濟,是個人人稱贊的好人。只是到了趙員外時,他一心只顧著賺錢,沒少干缺德事。 災年放貸,然后等百姓還不起貸,就收人家田。趙家這些年田產翻了多倍,許多田就是這么來的。趙員外后來又搞起囤積糧食的買賣,更是低價收高價出,賺了不少黑心錢。 張超只得委婉的道,“爹,趙員外借了那么多的貸,不馬上還可是很麻煩的,那些錢是借的捉錢令吏的,那是公家錢,不還就得吃官司。本息五千多貫,一時間想籌集哪有這么容易。若拖的久了過了期,到時利又滾利,就更加要命了。” 京師地面,放貸的多是那些捉錢令吏、捉錢品子。這些人就是各大衙門里專門負責放公廨錢借貸生息的,本來每人手上少則五萬錢,多則幾十萬錢放貸,并不算多。但這些人可不是那么老實的,能成為捉錢令史或捉錢品子的,一般都是地方上的勢家或者官僚子弟。 成為官府的捉錢令吏和捉錢品子后,他們是免于瑤役的,而且他們還享有一個特權,那就是犯了事情,地方州縣無權拘捕審理他們,必須交由專門的有司審理。 這些放貸人往往打著官府的旗號,明明手里只有五萬錢的官本,卻往往要添上幾十萬甚至更多的私錢,打著公廨錢名義放貸。而且收的息還更高,一旦有人還不起錢,到時起了糾紛,他們就以公廨錢的名義,把人弄到衙門追賬,到時還不了賬,直接抄沒家產抵賬。 這些放貸人,全都是有背景的。 趙員外一個京郊土豪,借的那些錢,不是借一個人的,而是借了好多個捉錢人的錢,這些錢都能算的上是公家錢,若是趙員外還不了,到時他家的商鋪田莊都得被充沒,估計還得是廉價抵債。 “都是鄉里鄉親,三郎,你看我們家先幫著借筆錢給趙員外,幫他渡過難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