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新聞在外面轟炸,張楚自己則是已經回到家里面對著電腦,要在五天時間里面寫出一本書來,必須得抓緊每分每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幾個大字出現在文檔正中央,只不過現在張楚是在做小說的大綱,規劃一下整篇小說應該怎么寫。 照搬照抄就可以省略這一步,但問題就在于張楚在努力的對小說進行優化、修改。 原著最前面介紹動物有很多臃腫的部分,同時對各種宗教的信仰、解釋也很累贅,張楚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內容進行濃縮、提煉。 他決定將整部小說分為三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小說作者”在加拿大采訪帕特爾,也就是中年的派,由派回憶起自己年少時候在印度的經歷,包括他名字的由來、如何成為三種宗教共同的信徒,以及家中開動物園,初次接觸理查德-帕克的經歷。 這部分原著花了相當多的筆墨,而且在描述上面也比膚淺,讓人覺得冗長乏味。 即使原著作者是印度人,但這沒有切入骨髓的生活體驗,如同隔靴搔癢般可有可無。 張楚當然也沒有在印度生活過,但他知道揚長避短,既然這部分內容沒意思、不好寫、寫了也沒什么特別的作用,那還不如把重點放在第二部分! 小說的第二部分,他要寫的就是少年派一家帶著眾多動物乘船前往加拿大,但是他們乘坐的ri本貨船在太平洋遭遇大風暴,這才是奇幻漂流最大的看點。 16歲的派在海上生存,跟理查德-帕克斗智斗勇,這訓虎的過程也是派從少年到成人的過程。 劇情大致走向還是跟原本的小說、電影一致,只是張楚覺得自己應該可以用更為準確可信的描述來描述海上生存能碰上的危險和障礙。 用英文對這段航程的描述固然精彩,但用中文必然會有別樣的風味。 既然是以第一人稱“我”來寫書,那么必要的心理活動是少不了的,這對張楚來說是有一定的挑戰性,他必須設身處地去思考,如果自己是派,在那樣的環境下究竟會有什么樣的舉動,會想些什么。 第三部分就是派在獲救之后,保險公司跟貨船公司的工作人員對他的采訪以及最后得到的結論,這部分雖然筆墨需要不多,但卻是奠定整個故事基調的一章。 當殘酷、血腥的細節被娓娓道來,前面所有輕快、夢幻、奇怪瑰麗的東西似乎都被扭轉,整個故事瞬間走向沉重! 這收尾要收得好才行,如果沒收好,那么《少年派》帶給人們的震撼就要下降好幾個檔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