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戴月看不透趙安,聰慧的她只知道,不管是不是裝的,趙安整個人不真實。她并不喜歡不真實的人,所以她決定以后還是少和殿下接觸為妙。 戴老丞相看見女兒沉默,還以為戴月已對趙安徹底改觀,不由露出滿意的笑臉。 就在兩人聊天時,一個仆從從花園里經過,手里抱著一疊紙,從涼亭一旁走過。 “爹爹,那是紙?”戴月注意到了仆從手里的紙,頓時就驚喜地說。 她可沒忘記,此行的目的,就是找太子殿下要些紙,用來抄書。 對此,她沒心理負擔,因為她覺得紙張留在趙安手里,只會是浪費。 她要父親珍藏的簡書,全部抄成紙書,收藏在閨房里。 現在是類似春秋的時代,也是文化剛產生時期。其實簡牘最開始時候,還不能算書籍,都是史官用來記錄國家大事記的東西,對于統治者來說,充其量是一種檔案。 這樣的狀況,一直到諸子百家,為了宣傳思想,開始著書立說,書籍從內容發生了質變,才開始正式作為文化的載體。 戴月喜歡那些學說,想把這些學說抄寫在紙上。 理由很簡單。 簡冊(竹木片)不僅笨重,而且不易保存,簡冊是由編繩連在一起,一旦翻閱久了,就容易散斷。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帛(絲織品)也用作書寫繪畫材料,和簡牘比較,好處是可以隨意折疊卷舒,易攜帶,但缺點是過于昂貴,當作書寫用途過于浪費,始終未能普及。 而紙綜合了簡帛兩種優點,價格也算合理公道,并非如帛那般想要大量使用卻不能承受。 所以她青睞紙。 事實上,趙安和戴月不約而同地拿起紙張抄寫學說。 區別在于,受竹簡書寫習慣的影響,戴月抄寫文字一如既往選擇豎著抄,趙安因為從現代帶來習慣影響,選擇橫向寫字。 當然,習慣本無優劣之分。 這時,戴月看到仆從抱著那厚厚一疊紙,心情十分高興的。 趙安研制的紙張價格不貴,書寫輕便,過于暢銷,在外頭根本買不到,在趙安的府邸里數量似乎十分巨大。 就算不想承趙安情,在太子府購買一些也是極好。 戴老丞相見了紙,便攔住了那位仆從,忍不住觸碰紙,入手只覺這些紙十分柔軟,和外頭販賣的紙成色全然不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