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卓洛蘭也很奇怪大魔王的胸襟,他們工業司自己的北京造船廠,在下代萬噸海船上選用葉家輪機,這應該算是無恥的叛變了。但大魔王竟是沒干涉造船廠,相反狠批了許浪山一頓,說這是許浪山的錯。 因為許浪山的固執把造船廠的人也惹毛了,老許評擊說造船廠的設計不給力,最好整個方案都選用機械廠的才好。造船廠又不是西北系的人,而是沈括系的,于是就放話“要是老子們有辦法,小船都不用你家的機器”。 說起來卓洛蘭也不懂,為何葉家的機器產出會如此之快? 因為并非葉無雙自己造。她們牛逼的在于只定了標準,其中三分之一的零件是曹集煤場生產,另外三分之二部件,有十幾個不同的作坊在供應。 葉家在北京的廠房,只負責組裝就行。 這就是他們質量奇差的緣故,就算是有了標準,但這時代的工藝,又不是自己產業鏈全環節控制,就能想象出葉家機器的工況和效率了。 葉無雙的許多想法都還處于嘗試中,各供應商間的質量控制、檢測、驗收等等環節都需要等著磨合。 是可以扭轉一些的,但為了效率和成本,不可能在質量和推重比上匹敵老許他們廠。但好處是不復雜,標準有了后未必需要葉無雙的人保修,精密度不高的情況下,差不多的作坊就能制造配件,差不多的人,就能自己跟換配件。這就是葉家機器的長處,依托于統一的標準上。 與此同時葉家在號稱工藝皇冠的總裝流程上,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 這還真是一種技術,零件越多的東西,總裝起來的累積誤差越大,尤其來自萬家牌的各種部件都不是葉家自產的。換一般人組裝的話那不叫誤差,它能在最后多出幾個零件來讓師傅抓狂。 但現在葉無雙的技師就能更具經驗,把來自各家、質量和精度參差不齊的無數配件間的誤差拉扯平、組裝出基本能用的機器來。這真是大技術,講究的是整體協調,譬如供應鏈之上誰家的零件歪了些,肉眼看不出來,但經驗不足的總裝師若全部依照規矩流程進行,最后就絕對裝不起來,或者勉強裝起來運行不了。 這個過程要像書法家寫字一樣,第一筆落筆歪了、誤差了那并不重要,書法家就要有個“整體感”,做到往后的每一筆都是歪的,來匹配第一筆的差誤,最終拉扯平。這就是總裝工藝的精髓。也是后世德國人的一立方體積的機床中能有一萬多零件的牛逼之處,一萬多個零件的匹配如果吃不透,哪怕有圖紙,最后真會多出零件來的,不是說國內的師傅不會看圖紙,是因為每次銜接的誤差一但不合格,幾萬處銜接的“累積誤差”就大于一兩個配件了,再也沒有位置把它們裝上去。 居于此,在北京潛心學習的卓洛蘭對女強人葉無雙充滿了敬佩,覺得她除了生活作風有點差勁外,是個非常不不起的工業人,要是……能從她的手里訂購一些蒸汽機去草原上就好了。 但試探了葉無雙兩次口風后,卓洛蘭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大魔王不會開放蒸汽機出口,至少三年內不可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