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最后趙禎道:“中書可有意見?” 富弼道:“陛下圣明,中書會最快擬定條文,進行相關委任。” 就此,精神不好的老趙離開了朝議,這次很滿意,比老趙預想的順利,主要也是因為神童自己爭氣。 至此也沒引來大家的嘩然,就是有些傻眼? 十八歲知大名府這像是兒戲。但比這更玄幻的事往前也發生了很多,王雱總歸是有太多業績,還帶志愿軍打贏了國戰。 所以這個任命相比往前已經不算很意外了。除非皇帝直接用他為三司那才叫亂政,才叫玄幻。 作為王雱自己,很清楚這個任用是合理的,皇帝雖然病重但還沒有糊涂,這類事真不能太急。 說起來王雱只在軍中有威望,人年輕資、歷又太淺的情況下就算王拱辰離開,坐塘魚的影響也會持續存在,王雱以前又得罪太多人的趨勢下,天下轉運使們真不會有幾個聽王雱的。 真發生那就叫亂政,只有兩條路是:要不王雱滾蛋,要不就是政治地震全國官員大換血,但這絕逼不可能。 所以今生王雱只有一次機會,若上任三司卻干不下去而滾蛋,臉就沒有了,再也扶不起來了。又或者,為了力挺王雱而嚴打擊天下官僚的話,其他皇帝會不會不好說,但老趙在愛護王雱也不會去做。 于是只有這樣,這又是老趙折中下的帝王之術。 宰相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能力是其次,威望和班底才是本質。那些豪門整天在東華門捉女婿,整天開書院,推薦、保舉走后門讓門生做官,這就是黨群,這才是大宋宰相的本質。 王雱自己來解讀的話:現在老趙希望在北京最快拉起能用的文系班底,以封疆大吏的姿態,推薦保舉一群人入京考試,且配合一定程度的科舉改革,通過四至六年,在大宋官員隊伍中一定的技術形工業黨后,那么手持《三字經》崛起的大雱,也就成為了政治上的一面旗幟。 這個期間之所以不把張方平弄回三司,老趙應該考慮到,作為新老兩任三司使是天然敵對的,相互都在扯臺、把對方政策涼拌。是的哪怕張方平和王拱辰當年聯手整倒了夏竦,也不代表他們兩個是朋友,仍舊是對頭。 王拱辰才走就上張方平的話,容易破壞掉大宋整體經濟政策,容易矯枉過正,甚至會形成****風向、把三司系的官員逼了抱團對抗朝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