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隨他去吧,天總要下雨,娘總要嫁人的。傳我命令,明日宋軍進行‘火龍’的集中試射,邀請最多的吐蕃民眾來觀看,進行立威!” 晚間的行營指揮部,王雱捏捏眼角下達了這個命令。 總之現在民政不能插手,但唃廝啰部的民心卻不能出問題。那么適時顯擺一下軍事和科技肌肉,也算強心針,會給予大家一個看得見的希望…… 次日清早不是霜,而是下起了今年第一場雪。 在萬眾矚目的圍觀下,宋軍經過了臨時培訓的炮兵,把一共兩期、七十多門綽號火龍的野戰炮,推到了湟水北岸特定地區。 蓋布掀開后,圍觀的吃瓜群眾不論老人還是小孩,紛紛發出驚嘆聲音猶如海浪一樣此起彼伏。 大家聽過火龍,但基本都沒見過,原來這就是夾角口全殲南通密部的神器? 在王雱看來,這為了方便于機動的野戰炮不夠猥瑣,口徑不夠。對于炮黨來說口徑就是正義。 但人類對于美好事務的心態其實都是一樣,盡管暫時不知道火龍的原理和厲害之處,僅僅是那精湛的工藝,就能折服所有的吐蕃人。 為方便機動需要設計車輪,理論上除宋國外,當今世界誰也制造不出這樣的輪來。 因為材料強度不達標就必須堆料,但堆料之后強度夠了,卻又形成傻大黑粗,基本不可能野戰機動。 所以火龍的車輪除了用上最新一代棍形軸承外,輪身是以木材打造,而不是鋼材。 在志愿軍四渡湟水前已接到研發野戰炮任務的機械廠,臨時把“機械工業局丞”沈括請到撫寧縣坐鎮,由沈括組建的團隊,匯同老羅爹的團隊進行公關,最終選用了比重只有0.8左右的特殊木材,進行類似神臂弓材料工藝的速成處理。 通過反復浸油,特制烘箱烘烤定型,最終才解決了火龍機動特性。 經過他們反復測試,已能支撐這個口徑的野戰炮射擊、機動,而車輪的損壞里在可控程度內,但缺點是不可修復,只能整體性跟換總成。 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收集特殊木材、反復以精湛工藝洗禮,造成了木質車輪機動系統的造價,大幅高于鏜床制造的金屬炮身。 總結是:作戰單量比張方平那批神武重炮低的多,造價成本卻高出很多。 材料學才是工業制造的巔峰皇冠,其他并不是。 火龍的車輪系統幾乎堪比神臂弓材料工藝,此點上沈括他們做到了。沈括那個技術宅當時并不是口出狂言,他的確擁有不同于老羅爹他們的木材處理工藝心得。 且在公關火龍車輪的同時,技術宅沈括有了額外的心得,寫信告知王雱說:終于知道了大宋神臂弓威力差西夏神臂弓一線的原因了。 沈括表示,根由不在于“弓臂推力”,而在于箭只和弓的整體性設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