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大師說不許偷東西,兔子說你管我我就要吃。 于是本著慈悲為懷,大師也不為難兔子。 兔子吃光了老和尚的田,轉移陣地過程被一只老鷹抓到,即將吃了兔子。 然后老和尚路過,割下了一塊和兔子一樣重的肉給鷹,救下了兔子。 故事到此結束了,沒了下文。 現場有人問:“后來兔子和老鷹干嘛去了?” 禮部尚書多吃己忽然笑道:“我猜測,兔子和鷹皆被大智慧所感動,于從此被度化。” 明王微笑不言。 這就是很有利的佛家理論,沒毛病。 至少弱者很愛聽這樣的理論,作為信佛的一份子太后娘娘也只有“信”了,總之明王總能把這類東西講的比她透徹比她好,這讓太后很不滿。 只是最關鍵的在于,最近這個時期由于各種事,太后哪怕還信這些理論,卻想有些新奇強硬的東西。于是扭頭看著王雱。 王雱想了想道:“我覺得這個故事毫無道理可言,要不就是老和尚狡猾,甚至其心可誅,放縱世間的不公平。” 周圍一大票人險些噎死了,紛紛對王雱投來了憤怒的目光。 明王微笑道:“愿聽大人見解,此為何是放縱世間不公,為何是老和尚其心可誅?” 王雱道:“因為老和尚在用世間大道做人情,來收獲他個人宏愿。萬物皆有根,應該有因有果。兔子偷盜,是因也是根。正確走向應該是老和尚遇到老鷹捉了兔子,卻發現是個不老實的兔子,于是不救,讓兔子付出代價,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因果。老和尚當時不殺兔子已是仁慈,后來不救兔子則是天經地義。” 明王不以為然的道:“此見解算不得精辟,因為一但,如此就失去了厚道,沒有仁慈憐憫之心。” 王雱道:“厚道厚道,只有種下‘厚’因,才有資格收獲‘道’果。若肆意妄為、種下了惡因卻收獲善果,把其余與人為善不偷盜、種下厚因的眾生置于何地?大仁不仁,老和尚厚待兔子就是扭曲天地正道,來做他自己的人情。所謂‘無人相無我相、眾生無相’者,說穿了就是無視善人善舉,順便洗白惡人標簽、讓惡人為佛所用,俗稱感化。明王,可如此否?” 就此一來,現場人人色變,尤其老實巴交的弱者群體們還真的聽出了不少感覺。 多吃己一陣尷尬,低著頭。 沒蔵太后則以一種驚詫的表情看著王雱。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