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七月三日大雨磅礴。 虛歲十三的王雱正式帶著虎頭營、穆桂英、展昭、狄詠、全柏林,以及“家臣”耿天騭等這些離京了。 這是一次寒磣的遠征,老廖叔撐著傘背著二丫,攙扶著王安石,在大雨里的京城外給王雱部送行。除此之外沒更多的人來了。 這樣的部署是一次巧妙的安排,早在王雱被撤職皇城司情報公事前,已經完成了狄詠、全柏林以及展昭轉禁軍殿前司天武軍系的手續。 完成這些并不難,殿前司都指揮使老李,以及天武軍主持工作的楊懷玉他爹還是很給面子的。當時王雱蠱惑陳總管一番,拿著皇城司的轉調手續過去,殿前司確認接收后,展昭全柏林狄詠等人自然而然就劃歸在天武軍系下面。 從這里開始,怎么任用這幾個人就是楊文廣做出建議,殿前司確認就行。 于是在昨日大朝見,那些受到葉慶華影響的諸多朝官一人一句,在大朝上形成了“應該把虎頭營部署西北”的潮流。 搞笑的就在于當事人王雱和王安石為了避嫌一句話不說,但其他人提及的一多,這就成為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那形勢就不在是某一個人作為,而是大朝見“集體決定”,這樣的話不論在樞密使或者皇帝本身壓力和責任都會小太多。加之幾百人部署原本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說它有理它可以是真理,說它沒用它也可以是反對派口里的無用功,但既然是“大家”的意見么,自然就當堂批準了,樞密使梁適當堂確認了虎頭營部署撫寧縣的動作。 讓大家都意外的在于,定調了虎頭營部署西北后,趙禎不知道怎么想的,更大方的給了王雱更大自主權,老趙他當堂升格了撫寧縣建制,更改撫寧縣為撫寧軍、同中縣建制,王雱品級不動,職務更張為大宋永興軍路銀州撫寧軍知事。 這是大宋的一種常見慣例,在較復雜地區撤縣立軍,級別行政區和以前基本是一樣的,只不過自主權會更大些,算是一種戰時部署。這個部署對現在沒區別,但對以后較為有利。 往后若西北穩定了下來,朝廷重新派出銀州知州的話,若還是“撫寧縣和虎頭營”建制,那么虎頭營指揮權就不在王雱手里了,變為了銀州知州節制。但皇帝現在的這個安排,就算以后王雱有了上官,雖然知州仍舊是王雱的領導,但撫寧軍也會是王雱的直系部隊,知州大人只能給王雱下令而不能干涉內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