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夫妻變時政-《復國》
第(1/3)頁
五月三十一日夜雨突降,雷鳴閃電,終于澆熄了幽州城內的四處煙火。第二天清晨,人們發現空氣清新無比,彌漫多日的煙火焦臭味和尸體特有的腐臭味,隨著一陣清風,消逝得無影無蹤。
大林禁軍征發了數千幽州百姓,在幽州郊外修筑墓地,所謂墓地,也就是挖了兩個大坑,再立上一塊石碑而已。
大林禁軍墓地上以青石徹成石屋,前面樹立了一個大型的石碑,正面是一行大字:“大林禁軍之墓”,后面是戰役經過和陣亡軍士的姓名,有許多陣亡軍士已無法考證其姓名,知道姓名的都盡量刻在的石碑之上。
契丹軍士的墓地則要簡單得多,沒有青石,只是樹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并無一字。
兩個墓地相對而立,長眠于地底的雙方軍士都不曾想到,生前雙方是以性命相搏的敵手,身后卻相對而立,永遠相守在一起,共同承受著風霜雨露,默默地守望著為之付出生命代價的土地。
“奮勇追擊,不可松懈。”五月三十一上午,在北部行營軍事會議結束的時候,侯云策只說了這兩句話,一錘定音,結束了諸將對于是否繼續進軍的激烈爭念論。
這一句話,也成為各軍將士奮勇殺敵、擴大戰果的口號。
北部行營制定了繼續進攻的戰略以后,迅速根據戰場態勢進行了再次調整:控鶴右廂副都指揮使韓尚領軍二千人駐守古北口軍寨,龍捷軍右廂副都指揮使王審琦駐守在德勝關,幽州城由楊光義率領鐵騎軍數千殘部據守,其余各軍全力奔襲幽州附近的城池。
蕭思溫、耶律呂不古夫婦以數千契丹軍士做為掩護,拖住了袁彥、光紫駝的人馬,這才逃得一條性命。這一千騎兵向西急奔,渡過了一片泥濘,來到了儒州,暫時有了喘息之機,大林軍來得亦極快,蕭思溫來到儒州的第二天傍晚,就在儒州城外發現了大林軍的偵騎。
蕭思溫知道大勢已去。儒州小城絕對難以抵抗大林軍的攻擊,不待大林軍主力來到就棄城西去。
蕭思溫率人渡過了桑干河,這才遇到了繞道而行的上京契丹援軍主力,契丹主力得知幽州已失,大林軍勢大,不敢孤軍深入,就在長城口附近徘徊。
幽云十六州的契丹軍主力全部集中在幽州,幽州失陷以后。其余各城皆只有少量的守城部隊,這些弱小的守城部隊根本不敢和大林軍主力抗衡,大林軍兵鋒所至,契丹守城諸將紛紛棄城而逃,只有在朔州和云州遇到了較為頑強的抵抗。但是,當大林軍炸開兩州城門以后,朔州和云州的抵抗也就結束了。
至六月十二日,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云州已全部落入了大林禁軍手中。更有兩個意外收獲,何五郎順手把平州、韓通把灤州亦順手牽羊地奪了過來,平州和灤州的位置非常重要,契丹在建國前已經攻占此二州,著名的要隘山海關、喜峰口都在這一段。
六月十三日,當重病中地林榮得知北伐大軍奪取了幽云十八州,大喜之下,禁不住從床上一躍而起,隨后吐出一大口鮮血,再次陷入昏迷之中。
六月十四日,一道圣旨傳至幽州:設盧龍節鎮,轄拒馬河以北各州,以韓通為盧龍節度使,以控鶴軍為主體,征召十八州邊境漢民三萬,為大林軍守衛北部邊境。另外。拒馬河以南各州,受滄州轄制,以袁彥為滄州節度使。
至此,北部行營完成了收復幽州十六州的歷史使命,正式撤銷,大林朝的戰略目標得到了完全實現,大林軍也就由攻勢變成守勢,只等北方穩定,大軍就要再次南下,完成統一大業。
六月十五日,六萬禁軍主力,跟隨著侯云策回到瓦橋關。
六月十六日,北伐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從固安渡口上船,從水路返回大梁,一路沿著獨流口,過滄州,下德州,從陸路返回大梁。
六月二十五日,還在船上的林榮自知身體難以康復,為了以防萬一,連下兩道詔書,第一道詔書晉封趙貴妃為皇后,兒子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幼子宗讓為燕公,領左驍衛上將軍。第二道詔書任宰相范質、侯云策、王溥、魏仁浦兼參知樞密院事;而楊光義為樞密使則加以兼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六月三十日,汴河水軍最先回到大梁。
大梁百姓得知北伐禁軍取得大勝,收復了幽云十八州,百姓們家家戶戶以此為契機,殺豬宰羊,呼兒喚女,就如過年一般熱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