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楚州-《復國》
第(2/3)頁
五米深、十米寬護城河,十五米高、基座達十米厚的城墻,成為大林軍難以攻克的堡壘,大林軍擁有數量眾多的投石車、床弩、飛云梯、沖車,武器精良遠非南唐軍所能相,而且號令齊整,禁軍將領大多親冒箭矢沖鋒在一線,軍士們更是悍不畏死。
但是,在楚州南唐軍的奮力頑抗之下,卻也奈何不了這楚州堅城,幾輪強攻之后,城墻下、護城河里。留下了許多相疊在一起的大林軍尸體
攻城戰持續到下午,東城、北城一無所獲,損兵無數,眼見天色漸晚,林榮才下令收兵。
中軍帳前,林榮閱讀一堆來自各地的戰報,臉色沉靜如水,看不出喜怒哀樂。范質、侯云策、李重進、張永德、楊光義等重臣、大將立在兩旁,等待陛下話。林榮看完了最后一個戰報,這才抬起頭來,問范質道“范相,今日損兵多少?”
“陣亡四百,傷者無數。”在攻城戰中,城下軍士可以說人人帶傷,所以無法準確統計出受傷人數。
林榮每日處理大量政務、軍務。還要親自在一線督戰,眼中隱有一絲倦色,道“在楚州城下,我軍打了兩個多月了,前后陣亡軍士有二千多人。還有許多斷手斷腿軍士,失去戰力的軍士總計不下萬人,這一仗禁軍啃上了硬骨頭,堪比壽州之戰。”
范質是宰相。雖在前線,仍是一身紫色蟒袍,腰上掛了一個金魚袋,顯得格外整潔,他上前一步道“楚州不過彈丸之地,久圍必破,陛下可遣一名上將,只須統兵萬人。半年即可困死張彥卿。”
范質并不贊成林榮久在軍中,畢竟一國之君,要處理的政務太多,這些征伐之事,交由大將辦理就行了,因此從側面勸阻。
范質諫言議事,向來直言不諱,獨獨對于林榮親征一事,從來沒有力勸。此事緣于顯德初年的一件事當時,林榮新登帝位。北漢、契丹大軍來犯,老相馮道極力勸阻林榮親征,馮道用語過激而為林榮不喜,林榮北上迎敵之前,把五代不老翁馮道貶為山陵使,馮道為此一病不起,一年后病逝。
范質深知此事地來龍去脈,知道陛下有親征的特殊愛好,所以向來親征一事避而不諫,這一次圍攻楚州兩個多月,范質這才委婉提醒林榮。
林榮聽出了范質的話中之意,取過一份戰報,輕描淡寫地對眾將道“侍衛馬軍都指揮命韓令坤已攻破揚州。”
林榮三征淮南,戰事主要集中在淮水兩岸,壽州、楚州、泗州、濠州等城,皆為淮水岸邊之堅城,但是,楚州以南的揚州,卻是長江沿岸地城池,這預示著大林軍已越過淮水,向長江北地起了攻擊,而楚州孤懸于淮水,已成甕中之鱉。
眾將聞言,均臉露喜色,紛紛向陛下道賀。
林榮此時才露出笑容,對范質道“就令韓將軍暫時知揚州軍府事,要時刻提防南唐軍北上。”林榮挨個掃視眾將,最后把目光落在楊光義身上,道“楊將軍可有破城良策?”
楊光義身材強壯,方面大耳,看起頗有幽燕老將之風,上前一步,道“既然我軍攻破揚州,斷了楚州唐軍的退路,不若采用攻心之術,將捉拿而來的揚州軍士帶到楚州,讓他們向城上喊話,讓楚州軍知道大勢已去,動搖其軍心。”
林榮不置可否,轉向侯云策,道“侯相,你有何計?”
侯云策來到楚州城以后,也暗自尋思破城之策,南唐軍和黨項軍、回骨等等軍相比,駐城技術、守在的戰術都要成熟悉得多。他設想過無數破城方法,均覺沒有成功把握,就老老實實地道“楊將軍所言有理,可以一試。”
林榮沒有繼續征求意見,下旨道“令韓將軍送來兩百南唐降兵。”
楚州城城墻之上,防御使張彥卿、兵馬都監鄭起業帶領眾將來到南城門上,城下護城河外站著一群丟盔卸甲的南唐軍士,揚州兵馬都監正在向城下喊話勸降。
城上眾將得知揚州陷落,均面露懼色,幾名指揮使小聲嘀咕著。
長得白白凈凈的兵馬都監鄭昭業耳尖,聽到幾人所言,大聲罵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現在國家有難,正是用人之際,豈能輕言投降。”鄭昭業全家老人都在杭州,若不戰而降,只怕全家無一人能活,因此,他早存和楚州同生共死的念頭。
步軍指揮使淳于良是楚州人士,向來瞧不起文官出身的兵馬都監,手握刀柄大聲道“泗州、濠州、揚州皆破。楚州獨木難撐,不向大林軍投降,徒死無益。”
大林軍三次南征以來,凡是投降的南唐軍不僅能活命,往往還能在大林軍中混個一官半職,而城內百姓也不受侵擾,淳于良并不想拼個魚死網破。
張彥卿瞇著眼并不說話。
另一名步軍指揮使張彥宏罵道“淳于良,你這個膽小如鼠地小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