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七章 三期小報-《奮斗在紅樓》
第(1/3)頁
在周朝,通常有一句俗語,叫做:朝廷自有公論。這個公論多半就是出自名臣、御史、六科給事中,形成的輿論叫做公論。
這是廟堂之高。
在江湖之遠,也有一種說法,叫做“士林自有公論”。這種公論多半是出自學校。如縣學、州學、府學、國子監(jiān)。而近二三十年來,書院盛行。還要加上在各自地區(qū)有影響力的“書院”。
當前的情況,朝廷上的公論,要把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張安博給罵死,名聲罵臭。罵聲一片,浪潮洶涌。
五月初一,清晨時分,京城中的宛平縣縣學、大興縣縣學、順天府府學、國子監(jiān)中、金臺書院的士子們發(fā)現(xiàn),同學中流傳著一份不知道從何而來的小報。
小報上,深刻的剖析近來在京城中矚目的監(jiān)生審查案。各種觀點交織。其中不乏精彩的言論。難能可貴的是,刊登了不少御史、朝臣的奏章節(jié)選。比如:袁壕袁少卿的奏章。
后面有一個編者按:蓋因事而罪人,國朝之陋習。袁少卿者,帝之心腹。此奏章一出,科道言官聞風而動。揣測上意無過此輩等。
任何一個看到這個編者按的讀書人都會對袁壕、跟風的科道言官產(chǎn)生反感。不過是一群諂媚上意的官員,毫無讀書人的風骨。
另有,“本報消息:刑部左侍郎華墨意欲嚴懲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其奏章曰:彼等雖受蒙蔽,心中未必無怨。此風不可漲!此等監(jiān)生可開革出學校,流三千里。”
評論說:華侍郎酷吏風范可見一斑。
“本報快訊:朝中名臣右都御史齊馳私下與幕僚稱,朝廷待讀書人何其苛也。”
“本報消息:今次秉持嚴懲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首善書院師--生的人有:河--南道掌道御史宇文銳、大理寺左少卿趙鴻云、順天府府尹孫嘉、翰林院編修梅和歌…,
請求朝廷對監(jiān)生、士子們從輕發(fā)落的有:大理寺右少卿梁錫、國子監(jiān)祭酒胡意…”
登錄上敘文章、消息后,兩開的小報上再有社評兩篇,分別從嚴懲和不嚴懲的角度來分析利弊。
持不嚴懲的社評中寫道:嚴懲鬧事監(jiān)生,看似海內(nèi)一清,京師無事。然而,只要國子監(jiān)還存在,只要有為首者去鼓動,不明真相的熱血監(jiān)生依舊會跟隨。這年頭又不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讀書人嗎?
故而,嚴懲領(lǐng)頭者為治病之根源。鬧事監(jiān)生給予小懲即可。讀一場書,千辛萬苦冷暖人情只有自知。朝廷宜取治病救人之態(tài)度。
這份小報一出,頓時風靡京城。士子們都傾向于懲罰為首者,余者小懲。誰沒有熱血上頭的時候啊!最關(guān)鍵的是,這份小報中指出了誰支持,誰反對,還有奏章節(jié)選為證據(jù)。
褒貶人物,歷來是文人的最愛。何況,素材、靶子就在當前,話題性十足。
當然,“節(jié)選”這兩個字往往藏著貓膩。斷章取義,這種事對讀書人來說毫無難度。特別是刊發(fā)小報的主編某舉人是經(jīng)歷過無節(jié)操媒體資訊轟炸,不要事實只要眼球的網(wǎng)絡(luò)時代。
在這個沒有娛樂新聞的時代,小報上的評論、看法、證據(jù),以不可抵擋的浪潮般迅猛的擴散開。
下午時分,縣衙、府衙的教諭、吏員就都知道。當天晚上就擴散到教坊司、京城中的幾座知名妓館,如五鳳館、雪妃閣等。
錦衣衛(wèi)指揮使毛鯤當晚就得到消息,立即暗中著手調(diào)查。
第二天,小報制造出來的士林公論開始順著吏員、學生、青樓的渠道向官員階層迅速蔓延。九品、八品、七品、六品、四品、三品…
所謂的朝堂公論,營造出的,厚厚的如烏云般的輿論氛圍,被撕裂開一道口子。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阳市|
日照市|
故城县|
玉环县|
秦皇岛市|
金沙县|
平潭县|
务川|
武鸣县|
江阴市|
宾川县|
闽侯县|
乡城县|
射洪县|
龙江县|
清涧县|
杭锦旗|
汝南县|
天峻县|
孙吴县|
德庆县|
巴彦淖尔市|
荥经县|
山阳县|
兰州市|
花莲县|
皋兰县|
新巴尔虎左旗|
阿图什市|
同仁县|
海晏县|
海城市|
棋牌|
大埔区|
钟山县|
从化市|
如皋市|
融水|
石嘴山市|
新宾|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