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拍攝(第一更)-《我就是大牌》
第(2/3)頁
三來,觀眾給面子,基本外語片很難殺得進來,本土市場大也能外銷。
缺點就是寶萊塢的電影表達風格和美學上同質化嚴重,巨星中心制,類型片較少,拉低了上限。《巴霍巴利王》是南印度的,但是優缺點也基本一樣。
當然印度有藝術片大師,但他們和我們看到的寶萊塢出產大片,差不多類似王家衛的文藝片和香港類型片,算是各走各路。
印度印象里沒有獨立電影溫室,而且語言多種,能出頭的都靠自己天賦,或者靠英語外銷。
他們能打進好萊塢很正常,都是英語片…
坦白講,印度電影的編劇擅長那種傳統戲劇的路子,喜歡設置大量和密集的戲劇沖突和巧合,而這點基本是我國編劇的短板,他們的剪輯和鏡頭語言啥的都很一般,沒出過什么大師…
對比一下中國電影!
無論什么時候,都有一群不信邪,要把我們自己事情做好信念的國內電影人。
中國故事,氣場強至可以氣化所謂一眾西方經典的很多很多,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一直塵封在舊憶里,還遠遠沒有為世人所知曉。
我們國內的觀眾,顯然沉浸在既定的思維模式里太久,對于國產電影的態度,永遠是鄙夷,雞蛋里挑骨頭。他們不會去考慮時代背景,不會去考慮宏觀的意識形態,審查制度,資本追逐市場的下流胚樣子,他們只要大場面,爽翻,**靚妞,鮮肉,手抓爆米花,操!不好看!走!
逆市而行的片子,他們根本不會看,要他們去想象片子本身能夠面世已然不易的背后原因,更是癡人說夢,對牛談琴!
看了一部《摔跤吧,爸爸》,就覺得印度電影碾壓中國電影!
還說什么IMDb評分…
IMDb為了避嫌,直接給印度電影開了個專區,你知道嗎?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護墊俠》、《起跑線》、《廁所英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如果你全部都看了,然后你就會發現所謂的印度電影就是:社會難題+印式幽默+煽情,敘事上并沒有太多技巧。
能引進中國市場的印度電影大都是這樣的:矛盾揭露、孤膽英雄、困難重重、民眾聲援、媒體報道、官方讓步…
看多了,就感覺到工業流水線的味道…
就好像你看了一部《恐怖直播》,覺得韓國電影好屌,等你把《恐怖直播》、《隧道》、《局內人》、《阿修羅》、《王者》全都看一遍,然后就覺得怎么都一個套路?全都在批判韓國政府?
……
阿賈耶·德烏干,代表作163分鐘的《誤殺瞞天記》…
印度電影有一個共同點,電影特別長!
即便是《摔跤吧,爸爸》,也有140分鐘,這還是中國剪輯版,原版161分鐘…
還好,阿賈耶·德烏干是說英語的,能夠正常交流,雖然很多詞匯需要連蒙帶猜…
印度有五場戲。
第(2/3)頁